乾隆帝
維基百科介紹:
清高宗弘曆(滿語:ᡥᡠᠩ
ᠯᡳ,穆麟德:Hung Li,太清:Hung Li)(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又稱乾隆帝,愛新覺羅氏,諱弘曆,鑲黃旗滿洲人,汗號「騰格里特古格奇汗」(蒙古語: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註 3],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註 4],年號「乾隆」,廟號高宗(滿語:ᡬᠠᠣᡯᡠᠩ,穆麟德:g῾aodzung),諡號簡稱純皇帝(滿語:ᠶᠣᠩᡴᡳᠶᠠᡥᠠ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yongkiyaha hūwangdi)。[註 5]
 本文介紹的是清朝乾隆帝。
關於其在位統治期間所使用的年號,請見「乾隆」。
關於同名文學作品,請見「乾隆皇帝 (小說)」。
Quick facts: 出生地, 諡號 …
乾隆帝
清朝第5代皇帝
在位時期: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

清高宗純皇帝朝服全身像
前任清世宗(雍正帝)繼任清仁宗(嘉慶帝)首都北京皇宮紫禁城年號乾隆姓愛新覺羅氏名弘曆封爵和碩寶親王出生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時
1711年9月25日出生地京師順天府雍王府(今雍和宮)立儲顒琰 (嘉慶帝)逝世嘉慶四年正月初三辰刻
1799年2月7日(87歲)逝世地京師順天府紫禁城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初諡)[1]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仁宗嘉慶二十五年加諡)[2]陵墓清裕陵父親雍正帝胤禛母親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後宮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繼皇后輝發那拉氏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皇貴妃慧賢皇貴妃高佳氏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純惠皇貴妃蘇佳氏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慶恭皇貴妃陸氏貴妃愉貴妃珂里葉特氏
婉貴妃陳氏
穎貴妃巴林氏
忻貴妃戴佳氏
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妃舒妃葉赫那拉氏
豫妃博爾濟吉特氏
容妃和卓氏
晉妃富察氏
惇妃汪氏
芳妃陳氏嬪儀嬪黃氏
怡嬪柏氏
恂嬪霍碩特氏
恭嬪林氏
慎嬪拜爾噶斯氏
誠嬪鈕祜祿氏貴人順貴人鈕祜祿氏
鄂貴人西林覺羅氏
壽貴人柏氏
瑞貴人索綽絡氏
祿貴人陸氏
白貴人白氏
武貴人武氏
金貴人金氏
慎貴人武氏
新貴人
福貴人
秀貴人常在揆常在揆氏
寧常在
平常在
張常在張氏子女皇子定安親王永璜(母哲憫皇貴妃)
端慧太子永璉(母孝賢純皇后)
循郡王永璋(母純惠皇貴妃)
履端親王永珹[註 1](母淑嘉皇貴妃)
榮純親王永琪(母愉貴妃)
質莊親王永瑢[註 2](母純惠皇貴妃)
哲親王永琮(母孝賢純皇后)
儀慎親王永璇(母淑嘉皇貴妃)
皇九子(早殤,母淑嘉皇貴妃)
皇十子(早殤,母舒妃)
成哲親王永瑆(母淑嘉皇貴妃)
貝勒永璂(母繼皇后)
永璟(早殤,母繼皇后)
永璐(早殤。母孝儀純皇后)
嘉慶帝永琰(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六子(早殤,母孝儀純皇后)
慶僖親王永璘(母孝儀純皇后)皇女皇長女(早殤,母孝賢純皇后)
皇二女(早殤,母哲憫皇貴妃)
固倫和敬公主(母孝賢純皇后)
和碩和嘉公主(母純惠皇貴妃)
皇五女(早殤,母繼皇后)
皇六女(早殤,母忻貴妃)
固倫和靜公主(母孝儀純皇后)
皇八女(早殤,母忻貴妃)
和碩和恪公主(母孝儀純皇后)
固倫和孝公主(母惇妃)養女和碩和婉公主(父弘晝,母福晉烏札庫氏)
Close
Quick facts: 漢語, 太清轉寫…
乾隆帝漢語名稱漢語乾隆帝標音官話- 漢語拼音Qiánlóngdì- 威妥瑪拼音Ch'ien2-lung2 Ti4- 國際音標[tɕʰi̯ɛn˧˥ luŋ˧˥ ti˥˩]藏語名稱藏語ལཧ་སཀྱོང་རྒྱལ་པོ་標音- 威利轉寫系統lha skyong rgyal po蒙古語名稱蒙古字母ᠲᠩᠷᠢ ᠶ᠋ᠢᠨ
ᠲᠡᠳᠭᠦᠭ᠍ᠰᠡᠨ
ᠬᠠᠭᠠᠨ西里爾字母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滿語名稱滿文ᠠᠪᡴᠠᡳ
ᠸᡝᡥᡳᠶᡝ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Abkai Wehiyehe hūwangdi太清轉寫Abkai Wehiyehe hvwangdi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繼位之時有在位時間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禪位於其子顒琰(即後來的嘉慶帝)。此時的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直至駕崩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7歲(虛歲89歲[註 6]),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國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合共64年)。
人物生平
皇子時期
弘曆為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幼名「元壽」[3]。當時,其父胤禛為雍親王,生母為藩邸格格鈕祜祿氏(熹妃→熹貴妃→崇慶皇太后→謚:孝聖憲皇后)。弘曆生於雍王府東書院「如意室」。他被認為是雍正帝諸子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帝與父親喜愛,雖然祖孫真正相處的時間並不長[4],但康熙帝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在許多記載中也顯示康熙帝對這個孫子十分疼愛。一些清史學家認為正因為康熙帝認為弘曆在為人處事的方式上與自己極為相像,在十數歲時就精於武術,並對藝術創作十分著迷,所以才傳位於其父,以便將來能傳位與弘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前宣詔翤位。二十日其父登基,是為雍正帝。第二年即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秘密建儲親書逾臾旨,密封遺詔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同年三月,雍正親生兒女中,只追封皇二女爵位為和碩懷恪公主,雍正帝尚活著兒子弘時、弘曆、弘晝、福惠、福沛均未封爵位(其生母分別是齊妃、熹妃鈕祜祿氏、純愨皇貴妃、敦肅皇貴妃),包括即將立為皇帝的乾隆弘曆也是其一。[註 7][註 8]
雍正五年,皇四子弘曆娶妻富察氏。完婚後,弘曆由紫禁城的毓慶宮移居乾西二所(日後改名為重華宮)。六年,他的一位妾室富察氏為他生下了第一個孩子長子永璜。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第一次封皇子爵位(那時雍正帝兒子只剩下兩位:熹妃鈕祜祿氏子弘曆與裕妃子弘晝):弘曆封和碩寶親王爵位、弘晝封和碩和親王爵位。住地獲賜名「樂善堂」,未外設王府。
十三年5月。雍正命果親王允禮、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皇五子和親王弘晝、及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戶部尚書公慶復、禮部尚書魏廷珍、刑部尚書憲德、張照、工部尚書徐本、正紅旗漢軍都統李禧、正黃旗漢軍都統甘國璧、倉場侍郎呂耀曾,俱辦理苗疆事務。
由於皇四子弘曆行事恩威並施,手段寬猛相濟,雍正帝時常指派他作為自己的欽差出京辦事,以及參與西北准部用兵、西南改土歸流的決策。政治上的能力,使其自己漸漸得到了父親恩寵。
即位早期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10月8日),雍正帝駕崩。宣讀遺詔:『寶親王皇四子(弘曆),……聖祖康熙皇帝於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與和親王(弘晝)同氣至親,實為一體……俾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登基,是為乾隆帝。乾隆弘曆以雍正駕崩前遺命尊生母熹❨貴❩妃鈕鈷祿氏為:(崇慶)皇太后。封和親王弘晝之母裕妃耿氏:皇貴太妃。九月,曾撫養過乾隆弘曆的養母:愨惠皇貴妃、惇怡皇貴妃各加封號(康熙帝的貴妃佟佳氏、和妃瓜爾佳氏)。十一月,大學士等議奏崇慶皇太后父四品典儀官凌柱封一等承恩公、母為一品夫人。
同時遺詔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大臣,輔佐新君處理政務。
中期統治
乾隆帝即位後,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在乾隆末年時突破了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統治期間與康熙、雍正二朝合稱「康雍乾盛世」(或稱康乾盛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百科全書。
同時,乾隆為了打擊朋黨以及加強對人民主要是漢人的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並藉此焚書箝制漢人反清思想的傳播[5]。郭成康指出,乾隆查辦禁書的目的就是要徹底消滅部分漢人中的反滿思想;然而,乾隆當時民族矛盾和鬥爭的情況已經逐漸緩和、並且在漢族臣民已承認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的情況下,乾隆將民族矛盾和鬥爭的嚴重性誇大,在有關文字獄和禁書的決定中作了錯誤估計,並且表現得過度敏感[6]。此外,在乾隆時期的文字獄的中,針對的並非只有漢族,犧牲者中亦有滿族如鄂昌[7]。
在位後期
中期以後,乾隆多次下江南,有安撫百姓,檢閱軍隊,視察水利,增加科舉以及免除稅收之舉[8]。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廿六日(1787年1月16日),台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滿清雖利用台灣閩客之間的族群對立,但戰事曠日廢時,要至福康安率大兵登陸後,方於四個月內鎮壓此亂。並將林爽文凌遲斬首,女眷發放邊疆做奴,十五歲以下男童連坐犯被押解至北京閹割[9]。

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遣使喬治·馬戛爾尼於乾隆83歲時到中國尋求駐節,但雙方出現與乾隆皇帝會面採「單膝下跪」(英方主張)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張)的禮儀之爭,最後以「單膝下跪」而為禮[10]。
喬治·馬戛爾尼在回國後向英國議會寫出報告:「中國是一艘破舊的大船,150年來,它之所以沒有傾覆,是因為幸運的遇見了極為謹慎的船長。一旦趕上昏庸的船長,這艘大船隨時就可能沉沒。中國根本就沒有現代的軍事工業,中國的軍事實力比英國差三到四個世紀」。而在馬戛爾尼的日記中卻有以下記載:「中國工業雖有數種,遠出吾歐人之上,然以全體而論,化學上及醫學上之知識,實處於極幼稚之地位。」[11],又稱:「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的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註 9][12]。
為了打擊官員們的腐敗行為,乾隆鼓勵人們秘密向他匯報官員們的可疑行為,例如收受賄賂、欺詐、任人唯親、濫用職權和瞞報等,至於控訴的真假則由皇帝決定,在其統治初期堅定了懲治貪腐的決心,下令任何案件只要涉贓額超過一千兩,案犯就將斬立決。然而到了乾隆統治的後半期,官員貪污這一嚴重問題再次出現,到了晚期每隔幾年就會爆出一些重大案件及彈劾案,當時年邁的乾隆已經沒有初時的魄力去嚴懲官員們的瀆職行為,有學者指出:「從乾隆看來,在這些欺詐行為中也存在一些積極因素,其中之一便是所有被沒收的貪官污吏的家產都流入了乾隆的腰包,大大增加了他的財富。而財政赤字和糧食虧空則由那些被免官員的繼任者負責。另一個積極因素是滿、漢官員都捲入了這種犯罪,這樣乾隆就無須擔心存在漢官通過腐敗來故意破壞國家政治體制的陰謀。但是,看到那些本應更加效忠皇帝的滿洲官員同樣也在做著有損皇帝統治之事時,乾隆也會感到不太舒服。不過,好在還有一些值得依靠的、公正廉明的官員讓乾隆感到些許安心,這些人對乾隆總是以誠相待,不收受賄賂,不會為了一己私利而欺君罔上。他們之中多數是滿洲人,包括阿桂和傅恆」[13]。
傳位與去世
乾隆五十年之後,睡眠減少[14],「寅初已懶睡,寅正無不醒。」[15],左眼視力下降,年過七十之後,「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
乾隆六十年(1795年)傳位予十五子顒琰(嘉慶帝),自稱太上皇,但軍國大事及用人皆由乾隆躬親指教,嘉慶帝朝夕敬聆訓聽,直至嘉慶四年駕崩(1799年),享壽87歲。去世後葬於裕陵。
身後之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