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F,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Ronan Farro

Ronan Farrow
H:樓南法蘭
Wiki
Satchel Ronan O'Sullivan Farrow(born December 19, 1987) is an America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lawyer, and former government advisor. In late 2017, articles by Farrow in The New Yorkerhelped to uncover the Harvey Weinstein sexual abuse allegations.

Quick facts: Born, Nationality …

Ronan Farrow

Farrow in Kiev, Ukraine, March 2012

BornSatchel Ronan O'Sullivan Farrow
December 19, 1987(age 30)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SNationalityAmericanAlma materBard College, Simon's Rock
Bard College(BA)
Yale University(JD)
Magdalen College, OxfordParent(s)

Mia FarrowWoody Allen

Close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方孝孺

方孝孺
維基百科介紹: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南明弘光帝追諡文正,浙江寧海縣(今屬浙江寧波市)人。齋名遜志齋,蜀獻王朱椿改之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明朝建文年間重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後因參與組織削藩,靖難之變後拒絕與朱棣合作,被朱棣誅十族。

Quick facts: 籍貫, 族裔 …

方孝孺

《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之方孝孺像

大明

籍貫浙江台州府寧海縣族裔漢族字號希直、希古、遜志諡號文正出生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
浙江寧海逝世明建文四年(1402年)
直隸應天墓葬江蘇南京聚寶門外山上配偶鄭嗯打親屬方克勤(父)
方孝聞(兄)
方孝友(弟)
方中憲(子)
方中愈(子)著作

《明太祖實錄》、《深慮論》、《周禮考次》、《大易枝辭》、《武王戒書註》、《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文統》、《遜志齋集》

Close

生平

早年生涯

據《明史》記載,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雙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量超過一寸厚,被鄉人稱呼為「小韓子」(小韓愈)。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即使身為長輩的胡翰、蘇伯衡均自稱不如。方孝孺亦常把闡明王道、追求天下太平為己任[1]。一次方孝孺臥病在床,家裡斷糧後家人相告,方孝孺反笑道:「古人所說『三旬九食』[2],貧窮是常有的事。」後其父方克勤因空印案受牽連被誅殺,方孝孺為此扶喪歸葬、哀慟行路。直到服喪結束後,再跟從宋濂完成學業[3]。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東閣大學士吳沉、楊樞的舉薦,明太祖朱元璋召見了方孝孺。太祖見方孝孺舉止端莊,學問淵博,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後方孝孺為仇家所牽連,被逮捕入應天府。朱元璋看到其名後,釋放歸鄉。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再次因舉薦被召見。由於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後政刑;而太祖則主張以猛治國,運用嚴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沒有對方孝孺加以重用[4]。雖然如此,太祖卻有意栽培方孝孺,於是任命其為陝西漢中府教授。後太祖之子蜀王朱椿聞其賢,聘為世子師,並親題「正學」二字贈其書齋[5]。

輔佐建文帝

參見:靖難之役

方孝孺筆墨《蓬戶手卷·前代名人題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為明惠帝。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惠帝敬重方孝孺,讀書時每有疑難即向他請教,處理國家大事也會徵求他的意見,有時還會讓方孝孺批復群臣的奏章[6]。當時宮中纂修《明太祖實錄》及《類要》等史籍,皆由方孝孺擔任總裁。後定官制,孝孺改為文學博士[7]。惠帝對方孝孺有知遇之恩,使方孝孺十分感激,他也決心竭盡全力輔助惠帝治理天下。

當時各地藩王勢力日益增大,惠帝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以加強中央集權。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遂以「清君側」為名,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8]。

因為燕軍驍勇善戰以及建文帝等人的錯誤指揮和判斷,王師逐漸失利。建文三年,燕軍攻占大名。方孝孺建議道:「燕兵在大名長久停頓,天氣炎熱,定會不戰自疲。請急命遼東部隊進入山海關進攻永平、真定部隊進攻北平,燕兵必然回援。我們再發兵攻擊撤退部隊,即可擒下。」明惠帝贊同,並命方孝孺草擬詔書,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嵓抵達燕軍,並赦免燕王罪行,使其罷兵回藩。又為宣諭數千言授於薛嵓,派其在燕軍中秘密傳散。薛嵓抵達後卻藏匿宣諭不敢出,而燕王朱棣亦不奉詔[9][10]。同年五月,吳傑、平安、盛庸發兵擾燕軍餉道,燕王復遣指揮武勝上書請求罷免三者職位,惠帝將要批准時,方孝孺稱:「一旦兵罷後,就不可能聚起了,請不要被迷惑。」惠帝於是決定堅持與燕軍作戰[11]。不久,燕王朱棣攻占沛縣,燒毀糧船。當時黃河以北部隊無戰功,而山東德州的餉道被封,方孝孺為此憂心焦慮。於是建議惠帝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帶璽書於燕世子朱高熾,假借與朱高熾簽訂密約為由,離間朱高熾與其弟朱高煦,使朱棣生疑北返,以打通通往德州的餉道。後送遞時,朱高熾得書不啟封,離間於是未能成功[12][13]。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軍抵達長江以北,惠帝下詔在各地徵兵。方孝孺稱:「情形已經非常緊急了。宜派遣人答應割地,以拖延時間,東南各地的募兵才能匯集起來。燕軍不善於水戰,在長江上決戰,勝負還尚未定。」惠帝於是派遣堂姑慶成郡主到燕軍勸說,朱棣不聽,惠帝於是派遣水軍集合[14]。然而,水師大將陳瑄卻將戰艦投降燕軍,使其得以渡過長江。同年六月,惠帝非常憂愁恐懼,有人勸其轉移到其他地方,再圖復興。而方孝孺則力請堅守南京應天府,以待援軍[15]。即使事有不濟,也會為社稷而死[16]。然而,李景隆開金川門讓燕軍入城,後惠帝在宮內自焚而死[17](一說他由地道逃亡,從此失去蹤跡[18])。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宮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不屈而亡

參見:誅十族

當時方孝孺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學識品德為四海所稱頌。朱棣起兵時,其謀士姚廣孝曾對他說,「城破之日方孝孺是決不會投降的,但萬萬不能殺他,否則天下讀書種子(能承先啟後的讀書人)將會滅絕。」朱棣點頭答應[19]。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信來收攬人心,所以當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20]。隨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帶孝而入,悲慟至極,哭聲響徹大殿[21]。

朱棣上前安慰方孝孺,告訴他惠帝已死,並勸他輔助自己即位,就像周公輔佐成王一樣。方孝孺厲聲質問朱棣:「那成王(意指惠帝)在哪?」朱棣稱惠帝已經自焚。方孝孺繼續質問:「那為何不立成王的兒子(意指惠帝的兒子)為君呢?」朱棣答道:「國賴長君。」方孝孺繼續追問:「為何不立皇弟呢?」朱棣則稱:「此朕家事。」並命人將筆墨投到方孝孺面前,聲稱:「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強迫他寫詔書[22]。方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即擲筆於地,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見方孝孺寧死不屈,即威脅道:「汝不顧九族矣!」方孝孺義無反顧地斥責說:「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其押赴集市施以磔刑[23][24][25]。

方孝孺被打進死牢時,明成祖朱棣派人大肆搜捕方孝孺在京的親屬,並在行刑當日把他們押往刑場,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殺害,場面十分殘忍[26]。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將要被殺的時候,方孝孺看著弟弟,流下了眼淚,方孝友說:「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27]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修。骨肉相殘兮至親為仇,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方孝孺臨刑遺辭[28]

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明史》中為施以淩遲[28]。

方孝孺被殺後,無人敢收屍,戴德彝撫屍慟哭不已,絕食三日,有詩云:「臨危生死決須臾,為國寧憐家與軀?繼志情殷愧力短,承先念切遇時渝。關山欲斷春秋淚,骨肉長分南北區。手澤遺今無復守,聊憑風雨泣桑榆。」最後方孝孺遺骸由門人廖鏞、廖銘收葬於聚寶門外山上[29],隨後兩人也因此連坐被誅[30][31]。方孝孺妻子鄭氏與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自殺,兩個女兒亦跳入秦淮河自盡[32]。

方孝孺的宗族親友前後受誅者達數百人,受牽連者達數千人,其門人中以身殉者有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33],史稱「誅十族」[34][35][36]。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方季惟

方季惟
維基百科介紹:
方季惟(英文:Sophia Fang Ji Wei,1967年3月11日-),本名葉純華,臺灣著名女歌手,生於臺北市萬華老街,就讀龍山國中。從小隨師篤信佛教。高中即是學校風雲人物的方季惟在1988年出道即走紅歌壇。在娛樂圈她素有軍中情人之稱。

Quick facts: 方季惟, 女歌手 …

方季惟女歌手本名葉純華英文名Sophia Fang Ji Wei暱稱軍中情人(台灣)、夢中情人、柔情歌手、小孩國籍 中華民國出生1967年3月11日(50歲)
 臺灣臺北市龍山區職業歌手、演員、藝術表演者語言國語、台語、粵語、日語教育程度協和工商美工科畢業宗教信仰佛教音樂類型國語流行音樂、民歌、宗教演奏樂器歌唱出道地點 臺灣出道日期1988年出道作品《昨日夢已遠》代表作品《悔》
《夜夜抱著歉意入眠》
《怨蒼天變了心》
《想你想到夢裡頭》活躍年代1988年至今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Close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遠揚營造人名錄201502

遠揚營造人名錄201502
H:遠揚營造長期穩紮穩打,在工程界有其既有的品牌,也為台灣工程貢獻最大心力。<20180112W5錄>
遠東人月刊介紹:
2015年/02月號遠揚營造工程高階主管人事異動
http://www.fenc.com/magazine/show_faq_new.aspx?SN=8127
遠揚營造/梁雅雯

友善列印 轉寄朋友 回目錄加入我的最愛

FacebookLineWeChatQzoneSina WeiboPlurkTwitterGoogle+

姓名:鄭燦鋒  
原任:總經理
新任:董事長
學歷:荷蘭載福特水利工程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碩士
 

姓名:郭林
原任:營運長
新任:總經理兼代遠揚建設公司總經理
學歷:東海大學建築系


姓名:顧宗誠
原任:協理
新任:資深協理
學歷: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
 

姓名:魏世玉
原任:經理
新任:協理
學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碩士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華納馮布朗

華納馮布朗
H:美國19690720登陸月球的推手,德國/美國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空事業的先驅。
維基百科介紹:
沃納·馬格努斯·馬克西米利安·馮·布朗帝國男爵(德語: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1912年3月23日-1977年6月16日),德國/美國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2]。曾是納粹德國著名的V2火箭的總設計師[3],二戰結束後,美國將他和他的設計小組帶到美國。移居美國後,馮·布朗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太空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主持設計了阿波羅4號的運載火箭農神五號。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農神五號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4]

華納·馮·布朗
Wernher von Braun

華納·馮·布朗於1964年5月在其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辦公室內,其身後為土星火箭模型

出生沃納·馬格努斯·馬克西米利安·馮·布朗男爵
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
1912年3月23日
 德國普魯士波森省維爾西茨逝世1977年6月16日(65歲)
 美國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墓地亞歷山德里亞國籍 德國
 美國公民權 德國
 美國(1955年後)母校柏林工業大學職業火箭工程師和設計師、航天工程師宗教信仰福音派
(前為信義宗)配偶瑪麗亞·路易絲·馮·奎斯托普(1947年-1977年結婚)兒女愛麗絲·凱琳
瑪格麗特·塞茜爾
彼得·康斯坦丁父母馬格努斯·馮·布朗(英語:Magnus von Braun (senior))(1878–1972)
埃米·馮·奎斯托普(1886–1959)獎項艾利奧特·克雷森獎章(英語:Elliott Cresson Medal)(1962)
威廉·埃克斯納獎章(英語:Wilhelm Exner Medal)(1969)[1]
國家科學獎章(1975)軍事生涯效命 納粹德國軍種 黨衛隊服役年份1937年–1945年軍階 黨衛隊突擊隊大隊領袖(少校)參與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勳章戰功十字連劍騎士勳章(1944)
戰功十字連劍一等勳章(1943)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1912年3月23日馮·布朗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的東普魯士波森省維爾西茨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馬格努斯·F.馮·布朗男爵是威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農業大臣(1877–1972),母親是艾米·馮·奎斯托普,其父母家族都有歐洲王室血統。馮·布朗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二。他1919年出生的弟弟繼承了父親的姓名[5]。在馮·布朗接受路德教堅振聖事後,其母贈予他一台望遠鏡,從此馮·布朗迷上了浩瀚星空。1918年維爾西茨劃歸波蘭後,老馮·布朗全家遷往德國本土,並定居柏林。

1925年起,進入了魏瑪近郊位於Ettersburg城堡的寄宿學校學習。1928年父母將其送至位於Hermann-Lietz-Internat學校學習,在那裡馮·布朗看到了火箭先驅赫爾曼·奧伯特的著作《星際火箭》(Die Rakete zu den Planetenräumen),並開始對星際旅行深深著迷。1930年,馮·布朗進入柏林工業大學,成為赫爾曼·奧伯特的學生,不久參加了奧伯特創始的德國太空旅行學會,並很快成為董事會成員,並在此後協助奧伯特的液體火箭測試。1932年,馮·布朗大學畢業,還獲得了飛機駕駛執照。受聘為瓦爾特·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7月27日,馮·布朗獲得柏林洪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為Erich Schumann。他寫的畢業論文論述了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理論和實驗的各個方面。柏林洪堡大學把這篇論文評為最高等級——特優。這雖只是一篇畢業論文,但它對航天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甚至在大約30年後,德國宇宙飛行協會還將該文作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就這樣,馮·布朗為自己的學生時代畫上了一個閃光的句號,並開始迎接嶄新的工作歷程。

德國歲月編輯納粹時期編輯

1941年Walter Dornberger, Friedrich Olbricht, 威廉·馮·里布和馮·布朗在佩內明德

當馮·布朗正在完成他的博士論文時,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納粹黨)在德國上台執政,很快火箭研發被列為國家議程。

A4/V2火箭示意圖

1937年,馮·布朗在佩內明德大型火箭試驗基地任技術部主任,領導了德國的「復仇使者」V2火箭的研製工作。1938年,馮·布朗加入納粹黨。此後,為了鞏固火箭研究事業,他進入黨衛軍,並獲少校軍階。

戰俘時期編輯

主條目:迴紋針行動

二戰末期,美國和蘇聯對包括馮·布朗在內的德國科學家展開了一場秘密的追逐活動,最終美軍俘虜了馮·布朗。

被俘時的馮·布朗(手上打著石膏)

1945年春,蘇軍挺進到離其駐地佩內明德約160km的地區,馮·布朗開始和手下商議投降事宜,究竟是蘇聯還是美國。由於懼怕蘇聯在戰後虐待戰犯,馮·布朗和他的手下決定設法投降美軍。此時漢斯·卡姆勒(Hans Kammler,黨衛軍領導)下令馮·布朗和他的團隊撤到德國中部,然而來自軍方的命令卻命其固守當地。為了躲避蘇軍,馮·布朗決定違背軍方命令,編造了份檔案並率領500多名成員前往Mittelwerk地區,繼續他的工作。由於擔心檔案和圖紙被黨衛軍銷毀,馮·布朗讓手下把重要資料藏匿於哈茨山區廢棄的礦井中[6]。

4月,隨著盟軍深入到德國腹地,卡姆勒命令科學家們乘火車前往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小鎮Oberammergau,為了不使這些科學家落入盟軍手中,卡姆勒準備在最後時刻將他們處決。然而馮·布朗卻說服了黨衛軍少校卡姆勒將其部隊在小鎮附近分散,以避免成為盟軍轟炸的靶子[6]。

1945年5月2日,馮·布朗的弟弟和另外一位火箭工程師秘密地與美軍第44步兵師接上了頭,兩人騎著自行車,用極其蹩腳的英語說到:「我是馮·布朗,我的哥哥發明了V2火箭,我們要投降」[7]。

美國尋夢編輯軍方生涯編輯

沃納·馮·布勞恩在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的關於空間技術特別委員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馮·布朗作為「頭腦財富」來到美國。1945年6月20日,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批准將馮·布朗和他的專家組轉移至美國境內,此舉至1945年10月1日前一直未對公眾公開[8]。

首批7名技師於1945年9月20日抵達威爾明頓南部的New Castle機場,隨後飛往波士頓並乘船前往位於波士頓港Fort Strong島上的美軍情報機構。後來,除馮·布朗外,所有人被轉移至馬里蘭州的Aberdeen Proving Ground,清理由Peenemünde帶來的資料,以恢復他們之前的火箭研製工作。 最終,馮·布朗和他的組員被轉移至德克薩斯州的Fort Bliss(艾爾帕索北部一處規模巨大的軍事設施)。在這個新家,他們給軍方、廠方和大學的人士培訓有關火箭和飛彈複雜的設計製造技術。作為Hermes計劃的一部分,馮·布朗和他的組員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飛彈靶場協助恢復了一支從德國運回的V2火箭。他們也繼續著給軍方以及研究機構有關未來火箭的研製工作。同時馮·布朗和他的隊員也不能在未獲軍方保護的情況下離開Fort Bliss。

馮·布朗之妻:Maria von Braun

在Fort Bliss期間,馮·布朗通過書信的方式向他的表妹,18歲的Maria Luise von Quistorp求婚。1947年3月1日,在得到批准後,馮·布朗回到德國,與Maria Luise在蘭茨胡特路德教教堂結婚。並在1947年3月26日攜妻子一家返回紐約。1948年12月9日,他們的第一個女兒,Iris Careen在Fort Bliss的軍醫院誕生。馮·布朗此後又添2個子女——Margrit Cécile於1952年5月8日出生, Peter Constantine在1960年6月2日降生。1955年4月15日,馮·布朗正式成為美國公民。

1950年韓戰爆發後,馮·布朗和他的手下被轉移到阿拉巴馬州的亨茨維爾,被在此度過了20年歲月。1950年至1956年間,他率領軍方火箭研製組在Redstone Arsenal成功研發紅石飛彈,成為美軍第一代核彈的洲際飛彈載具。

在美國陸軍飛彈局發展處(ABMA)馮·布勞恩的證章(1957年)

任美國陸軍飛彈局發展處(ABMA)處長時,馮·布朗和他的團隊開發出木星-C探空火箭(也稱「朱庇特」Jupiter-C),紅石飛彈的改進型[9]。該火箭最終在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將西方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成功送上太空。其中「朱庇特」C型火箭,是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關鍵保障。

儘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1945年至1957年的12年間,成為馮·布朗和他的手下備感沮喪的一段歲月。因為他們的對手,由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當時由於蘇聯保密,並未被世人所知)率領的蘇聯團隊始終走在他們的前面。同時美國政府方面對馮·布朗的觀點並不太感興趣,火箭研製也僅僅是亦步亦趨。同時媒體挖出了馮·布朗曾經作為納粹黨衛軍並且參與挑選奴隸勞工製造V2火箭的不光彩歲月,開始大加撻伐。

普及宇航理念編輯

在這一時期,馮·布朗重複他之前在德國所建立的火箭事業,直接參與軍事火箭的研發,而火箭成為未來太空探索主力的設想也沒有遠離他。但是,尋求官方支持卻化為泡影。於是他轉而向公眾宣傳他的理念。1950年5月14日The Huntsville Times的報導《馮·布朗博士稱火箭能夠飛抵月球》標誌著馮·布朗努力的開始。1952年馮·布朗在Collier's Weekly周刊的系列報導《人類即將征服太空》的系列報導中首次發表了他對載人太空站的設想,由太空藝術家Chesley Bonestell為此描繪插圖,使其廣為流傳。

太空武器構想編輯

馮·布朗在冷戰中最為「寒冷」的一段時期發表了他的關於太空站的構想。此時美國正採取措施應對蘇聯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實際上太空站軍事化在該時期依然可行,他的所構想的太空站一旦裝備飛彈,將會使美國在軌道武器以及軌道對地武器上獲得領先。儘管馮·布朗斟字酌句,如將武器設施(military applications)改為「尤其可怖(particularly dreadful)」的常規寫法,然而他在其他的書中和文章中卻精心描繪了此構想。在今天,這些鮮有和平色彩的構想已經由
這些鮮有和平色彩的構想已經由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Michael J. Neufeld重新向公眾展示了出來[10]。

1963年馮·布朗與總統甘迺迪在紅石兵工廠(英語:Redstone Arsenal)

馮·布朗站在美國太空和火箭中心為農神五號火箭所用的F-1火箭發動機前留影

於1970年,仍與他的火箭模型在一起,馮·布勞恩在他在美國航空航天局總部新辦公室被拍攝

NASA歲月編輯

美國海軍曾著手建造火箭以將衛星送入軌道,但結果Vanguard火箭的發射系統卻並不可靠。1957年,當史潑尼克一號成功發射之後,美國在太空競賽中落後於蘇聯的觀點開始在國內蔓延開來。美國官方遂決定啟用馮·布朗和他的德國團隊挽回頹勢。

NASA於1958年7月29日成立。一天後,紅石飛彈的第50次發射在南太平洋的約翰斯頓環礁獲得成功。兩年後,NASA啟用新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 並且ABMA由馮·布朗領導的團隊也轉到了NASA。在五角大樓與Herb York進行的面對面會談中,馮·布朗明確闡明他進入NASA的條件:農神運載火箭計劃必須得以繼續[11]。從1960年7月至1970年2月,馮·布朗成為中心主任。

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首要任務是開發農神火箭 Saturn rockets 以使大噸位載具有能力進入並離開地球軌道。這也是阿波羅計劃的先決條件。 馮·布朗最初主張採用 地球軌道交會技術,但到了1962年,他轉而採用了更具風險性的月球軌道交會技術。1969年7月16日,當由馬歇爾中心研發的農神五號運載火箭攜帶阿波羅11號成員開始了歷史性的8天任務時,馮·布朗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夢想也終於得以實現。此後,通過計劃的逐步深入,農神五號也能夠將6批次的太空人送上月球。馮·布朗也因此成為了使美國參與太空競賽中的關鍵角色。

1960年代末,馮·布朗在亨茨維爾的美國太空火箭中心的發展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正是從此,馮·布朗引領美國追趕蘇聯腳步,並規劃未來的太空計劃。

1970年,他又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主管計劃的副局長,併兼任馬歇爾航天中心主任。任期內馮·布朗完成了太空梭的初步設計。馮·布朗於1972年5月26日從NASA退休。雖然在NASA期間布勞恩獲得了巨大成就,人類也完成了登月計劃等宏大項目,但馮·布朗在月球建立基地,發展進一步向外太空探索的宏偉構想時至今日也未實現。

後NASA時期編輯

離開NASA後,馮·布朗於1972年7月1日擔任費柴爾德公司(Fairchild)位於馬里蘭州Germantown的太空工程科研所的副總裁。

1973年在一次例行體檢中,發現了腎臟腫瘤,並且不能通過手術控制[12]。而馮·布朗卻並未停下腳步,持續著學院工作。培養年輕人對航空火箭事業產生興趣,尤其是學生和新一代的工程師。

1976年,他成為OTRAG公司CEO Lutz Kayser的科學顧問,同時也成為戴姆勒--奔馳公司領導團成員之一。但馮·布朗健康狀況的惡化使其不得不徹底退休。當1975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在1977年初授予他時,他也無法出席在白宮的慶祝儀式。

去世編輯

在亞歷山德里亞的馮·布朗之墓

1977年6月16日,馮·布朗因大腸癌在維珍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逝世[13][14]。葬於當地的Ivy Hill公墓[15]。

著作編輯

Proposal for a Workable Fighter with Rocket Drive. July 6, 1939.The proposed vertical take-off interceptor[16] for climbing to 35,000 ft in 60 seconds was rejected by the Luftwaffe in the autumn of 1941[17]:258 for the Me 163 Komet[18] and never produced. (The differing Bachem Ba 349 was produced during the 1944 Emergency Fighter Program.)'Survey' of Previous Liquid Rocket Development in Germany and Future Prospects.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19]A Minimum Satellite Vehicle Based on Components Available from Developments of the Army Ordnance Corps. September 15, 1954. It would be a blow to U.S. prestige if we did not [launch a satellite] first.[19]The Mars Project,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3). With Henry J. White, translator.Arthur C. Clarke (編). German Rocketry, The Coming of the Space Age. New York: Meredith Press. 1967.First Men to the Mo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1958). Portions of work first appeared in '《這一周》雜誌.Daily Journals of Werner von Braun, May 1958-March 1970.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19]History of Rocketry & Space Travel, New York, Crowell (1975).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III.2nd Edition:, Estate of Wernher von Braun; Ordway III, Frederick I & Dooling, David Jr. Space Travel: A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1975]. ISBN 0-06-181898-4.The Rocket's Red Glare, Garden City, N.Y.: Anchor Press, (1976).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III.Project Mars: A Technical Tale,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6). A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cience fiction story by Dr. von Braun. Accompanied by paintings from Chesley Bonestell and von Braun's own technical papers on the proposed project.The Voice of Dr. Wernher von Braun,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7). A collection of speeches delivered by von Braun over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

榮譽編輯

1970年2月,在亨茨維爾當地表彰他多年來的傑出貢獻。(從左至右)他的女兒Iris、妻子Maria、美國參議員John Sparkman、阿拉巴馬州州長Albert Brewer、馮·布朗、其子Peter、女兒Margrit

德國帶劍騎士戰功十字勳章(Knight`s Cross Of The War Merit Cross),1944年10月28日。1959年入選BISen: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榮譽成員,1949年[20]。德國聯邦十字勳章。1967年獲史密森尼學會航天先驅獎章。1969年獲NASA傑出貢獻獎章en:NASA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1975年獲Werner von Siemens Ring。1975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70年獲世界公民獎en:Civitan International[21]

影響及評價編輯

阿波羅計劃的總指揮Sam Phillips 認為,若無馮·布朗,美國的登月計劃決不可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裡取得巨大成就。國際天文聯會(IAU)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其命名,為von Braun crater。在美國時期,馮·布朗由於未受戰犯審判,長期受到公眾指責,其納粹身份也備受爭議。美國官方則有意隱瞞了部分納粹檔案,並使其成為美國公民。電子遊戲坎巴拉太空計劃中登場的坎巴拉人科學家Werhner von Kerman (沃納·馮·科曼)的原型即為布勞恩,他在遊戲中是一位領導太空計劃的「著名火箭科學家」。

參考文獻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傅培梅

傅培梅
H:五味八珍的歲月,GTV八大戲劇介紹的主角傳培梅,台灣的廚神。
維基百科介紹:
傅培梅(1931年-2004年9月16日),是台灣的知名廚師、烹飪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2012年獲追授第47屆金鐘獎特別獎。

傅培梅
性別 女
出生 1931年[1]10月1日[來源請求]
日本關東州大連市[a] (租借自 中華民國)
逝世 2004年9月16日(72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臺北榮民總醫院
國籍 中華民國
別名 台灣的茱莉亞·蔡爾德(Julia Child)[2][3]
語言 國語、日語
教育程度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肄業)[4]
職業 台灣的知名廚師、烹飪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
配偶 程紹慶[5][6]
親屬 程顯灝(長子)
程安琪(長女)
程美琪(次女)
經歷
《傅培梅時間》
《每周一菜》
《星期餐點》
《家庭食譜》
代表作
詳見著作
殊榮
第47屆金鐘獎特別貢獻獎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傅培梅,祖籍山東福山,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家境不錯;因受殖民地的日本教育,能說一口日語[7]。[a]

傅培梅幼年就讀大連市的日本小學「松林小學」[b],15歲時曾就讀大連聯合女中(今大連第二十一中學)[12];1947年4月,17歲時插班就讀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初三班[13]。

美食家生涯 編輯
1949年7月,傅培梅19歲時與長嫂動身前往台灣,同年10月輾轉到中壢投靠長兄,起先擔任打字員等工作[14]。1951年與大連同鄉程紹慶(祖籍山東)結婚後,傅培梅為了煮出滿意的菜色給丈夫,私下花錢向一家餐廳的師傅學習烹飪[5]。[9][4]

1962年12月,傅培梅首次在台灣電視公司(台視)的婦女節目中擔任烹飪項目的主持人;後來,她常常在台視的《每周一菜》(1963年4月3日至1965年10月)與《星期餐點》(1963年8月至1965年10月)這兩個節目中擔任主持人。接著,在台視連續主持《家庭食譜》(1965年10月開播,是由《每周一菜》與《星期餐點》合併而成,由傅培梅親自製作)、《幸福家庭》及《傅培梅時間》等節目[6]。1998年,程紹慶逝世;傅培梅賣掉了位於臺北縣汐止市(今新北市汐止區)的住處,遷居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直到2002年,因為生病而身體虛弱,傅培梅終止節目及出書。她主持台視美食烹飪節目,是台灣第一個在電視節目中傳授烹飪的人。《傅培梅時間》總計播出一千四百多集,教了四千多道菜餚。她也出版了許多食譜。

1978年,傅培梅應日本富士電視台邀請,前往日本主持中國廚藝節目《夫人的廚房》(奥さまクッキング)長達五年[15]。這也是她事業達頂峰的時期。

晚年 編輯
傅培梅身體欠佳,曾罹患子宮外孕,心包膜鈣化症,肝癌等疾病[4][7][16]。2004年4月,傅培梅就醫時發現七年前切除的肝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胰臟,做了三個月的化療。2004年9月2日上午,傅培梅因為肝癌細胞轉移到胰臟又移轉到肺部引發急性肺炎,一度休克,經過台北市立仁愛醫院插管治療,轉送台北榮民總醫院加護病房急救。2004年9月5日,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到台北榮民總醫院探視傅培梅。2004年9月16日11時50分,傅培梅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壽73歲[8]。2004年9月21日,台視總經理鄭優與台視文化公司總經理姚文智一同到傅培梅靈位前上香致意。2004年9月25日16時30分至17時整,為了紀念傅培梅,台視製播30分鐘特別節目《名廚傅培梅紀念專輯》,劉孟竹主持,內容包括傅培梅主持各烹飪節目的片段以及訪問傅培梅的大女兒程安琪、傅培梅的媳婦林慧懿、傅培梅的助手張淑雲、飯店老闆、飯店廚師等[6]。2004年10月15日上午,傅培梅家屬在台北市立第二殯儀館景仰廳舉行傅培梅公祭兼告別式,台視總經理鄭優率領兩位副總經理及各部門一級主管前往致意[17];傅培梅遺體火化之後送往佛光山松山寺,與程紹慶合葬。

家庭生活 編輯
傅培梅父親17歲自老家山東福山的黃務村[18],同本家老叔前往大連同鄉所開設的「新泰行」當學徒;成年以後自行創業,開設「三泰洋行」,進口歐美國家酒類與食品罐頭(屬於南北貨、雜貨買賣),後因二戰爆發,大連屬於日本殖民地區,生意甚差,改上山開果園。[19]1958年夏末,因肺癌於東京郊外的市川病逝,享年59歲[20]。

傅培梅母親李其英,因留守家業,未跟隨傅培梅和其長媳前往台灣中壢投靠其長子[14],多年後方接回臺灣[21]。傅培梅上有2位兄長,下有差3歲的妹妹、差5歲的弟弟。[22][23]

傅培梅與其夫程紹慶育有三名子女:長女程安琪[24]與次女程美琪[c]、老么程顯灝[d];下有7名內外兒孫。程顯灝從事出版業[d],其妻林慧懿。[7][26]2004年1月,《時報周刊》報導,傅培梅晚年生活潦倒,財產都已變賣或抵押資助兒子及女婿的生意,不過生意都失敗[9];但2004年1月18日,傅培梅表示「完全不是那碼事」,否認不實傳言[28]。程紹慶於1998年逝世[6]。

影響 編輯

傅培梅的節目,從生的食材的切割、洗滌開始,到一個菜餚端上餐桌為止,每一個動作都讓觀眾看到;觀眾可以預先準備好食材,跟著電視上的示範一起做菜。傅培梅對台灣人的影響深刻;藉由她的電視烹飪節目與食譜,台灣的許多家庭主婦也能自己在家中的廚房燒出美味的家常菜。

2015年10月1日,Google塗鴉刊出傅培梅電視節目繪畫,以紀念她84歲冥誕[6][29]。

著作 編輯

《培梅食譜》,中國烹飪補習班1969年出版。
Pei Mei's Chinese Cook Book,June, 1969,Vol. I,400 pages,ISBN 978-0-917056-08-6(英文)
《電視食譜》增訂合編本,電視周刊社1972年1月二版。
《培梅食譜》,傅培梅1980年發行。
《電視食譜》,台視文化公司1980年初版。
《家常菜》,傅培梅1987年初版。
《傅培梅時間》(三冊),傅培梅1987年四版。
《培梅食譜》,韜略出版1990年二十版,ISBN 978-957-9020-02-2、ISBN 978-957-9020-03-9、ISBN 978-957-9020-04-6。
《培梅點心譜》,三友圖書1991年十版。
《培梅食譜 素食篇》(與陳盈舟合著),韜略出版1993年9月出版,ISBN 978-957-8401-70-9。
《培梅名菜精選》,傅培梅1994年再版,ISBN 978-957-97093-9-2。
《培梅家常菜》(與程安琪合著),傅培梅1996年一版二十六刷,ISBN 978-957-97139-1-7、ISBN 978-957-97139-2-4。
《培梅名菜精選》,傅培梅1997年一版六刷,ISBN 978-957-8421-02-8、ISBN 978-957-8421-03-5、ISBN 978-957-8421-04-2、ISBN 978-957-8421-05-9。
《精緻家常菜》(與程安琪合著),韜略出版1996年初版,ISBN 978-957-9211-79-6。
《DIY經濟型美食宴》(與程安琪合著),韜略出版1997年初版,ISBN 978-957-9211-47-5。
《DIY家庭型美食宴》(與程安琪合著),韜略出版1997年初版,ISBN 978-957-9211-48-2。
《烹飪入門》(九捲VHS),騰祥唱片1997年出版。
《咖哩與沙茶醬》,韜略出版1998年一版,ISBN 978-957-8421-40-0。
《蠔油與蕃茄醬》,韜略出版1998年一版,ISBN 978-957-8421-39-4。
《美味臺菜:古早味與現代風》(與程安琪合著),韜略出版1998年一版二刷,ISBN 978-957-8421-17-2。
《名家廚房典藏菜》(與程安琪、林慧懿合編),韜略出版1998年一版,ISBN 978-957-8421-29-5、ISBN 978-957-8421-32-5、ISBN 978-957-8421-33-2。
《輕鬆上菜》(與程安琪合著),橘子出版1999年一版,ISBN 978-957-8401-49-5。
《好菜上桌》(與程安琪合著),橘子出版1999年一版,ISBN 978-957-8401-50-1。
《吃出美味百分百》(與程安琪合著),橘子出版1999年一版,ISBN 978-957-8401-59-4。
《現代好菜百分百》(與程安琪合著),橘子出版1999年一版,ISBN 978-957-8401-60-0。
《創意家常菜》(與程安琪、林慧懿合著),韜略出版1999年二版四刷。
《培梅麵、飯、點心》(與程安琪合著),橘子出版2000年一版,ISBN 978-957-8401-68-6。
《培梅飯盒菜》(與林慧懿合著),橘子出版2000年一版,ISBN 978-957-8401-72-3。
《五味八珍的歲月:傅培梅傳》 初版. 橘子出版. 2000年10月27日 [2000]. ISBN 957-840-173-6. 程顯灝(社長)。
(再版)《傅培梅:五味八珍的歲月》,ISBN 978-986-5661-01-4,2014年9月1日。
《烹飪入門》第一集(基礎常識篇),橘子出版2001年一版,ISBN 978-957-8401-74-7。
《烹飪入門》第二集(烹調刀工篇),橘子出版2001年一版,ISBN 978-957-8401-75-4。
《烹飪入門》第三集(火候篇),橘子出版2001年一版,ISBN 978-957-8401-76-1。
《培梅創意家常菜》(與程安琪合著),旗林文化2004年10月出版,ISBN 978-986-7545-32-9。
主持 編輯

台視主頻:
《傅培梅時間》(1962年~2002年)
《每周一菜》(1963年4月3日至1965年10月)
《星期餐點》(1963年8月至1965年10月)
《家庭食譜》(1965年10月~1980年代)
富士電視台
《夫人的廚房》(奥さまクッキング)(1978年~1983年)
廣告代言 編輯

味全高鮮味精
尚朋堂廚房電磁爐(「我給它100分」篇)
獲獎紀錄 編輯

被美國《時代雜誌》喻為台灣的茱莉亞·蔡爾德(Julia Child)[e]。
2012年榮獲第47屆金鐘獎特別貢獻獎[6]
著作改編作品 編輯

《植劇場-五味八珍的歲月》-台視周五優質戲劇。
飾演者 編輯

《植劇場-五味八珍的歲月》-安心亞飾演。
參考來源 編輯

資料文獻
《台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 編,《台視二十年:中華民國五十一年至七十一年》,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4月28日出版。
陳靜宜 專題報導,〈程安琪 調味人生 酸甜印記〉,《聯合報》2006年4月28日。
吳恩文. 經典重現:吳恩文遇見傅培梅. 四塊玉. 2013-01-31. ISBN 978-986-592-323-5 (中文).(繁體中文)
腳注
^ 1.0 1.1 臺視2004年資料為「大連人」[8];2004年1月《時報周刊》1352期則刊載「生於山東福山」,因嫁給來自遼寧省大連市的程紹慶而對外稱自己為大連人[9][4]。但是,根據2000年口述自傳,其父老家山東福山,年少前往大連落地生根[10],與其夫程紹慶(祖籍山東)則為大連同鄉[5]。
^ 跟今日的大連市松林小學毫無關係並無瓜葛。[11]
^ 程美琪丈夫為徐紹欽。[25]
^ 4.0 4.1 長子,1955年4月5日生[26],三友圖書社長,旗下有橘子出版社、旗林文化和四塊玉出版社,出版許多食譜。[27]
^ 茱莉亞·蔡爾德是美國名廚,生於美國加州,二戰後與外交官夫婿住過巴黎,中年才開始在巴黎藍帶廚藝學校學習烹飪,廚藝之路際遇多舛,後來與友人合著《掌握法國廚藝》。1963年起,茱莉亞·蔡爾德在美國電視節目教烹飪而聞名全國,並獲得許多獎項,影響大眾甚廣──她「對生活的樂觀和熱情感染了數百萬美國觀眾,並教會他們享受烹飪的樂趣」。[3]
引用
^ 中華美食大使─傅培梅(1931-2004). 美食家與食譜.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5-10-01]. 傅培梅,《五味八珍的歲月:傅培梅傳》,臺北:橘子出版,2000年。
^ The ROC’s Julia Child. 《Taiwan Today》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hina). August 5, 1984 [2015-10-07] (英語).
^ 3.0 3.1 吳恩文 2013
^ 4.0 4.1 4.2 4.3 周家睿; 王禹仁(攝影). 永遠的傅培梅(三)消失的自我. 台灣壹週刊即時新聞. 2015-10-01 [2015-10-03]. 2003年專訪資料,但過世資料誤植為2003年。
^ 5.0 5.1 5.2 傅培梅 2000,第57-75頁
^ 6.0 6.1 6.2 6.3 6.4 6.5 [Google Doodle] 傅培梅 84 歲誕辰 所有媽媽們的烹飪老師!. SayDigi點子生活. 2015-10-01. 參數|title=值左起第1位存在刪除符 (幫助)
^ 7.0 7.1 7.2 傅培梅 2000,第19頁
^ 8.0 8.1 台視宣傳服務小組. 國寶級烹飪大師 傅培梅辭世. 台視情報. 2004-09-17 [2014-06-08].
^ 9.0 9.1 9.2 《時報周刊》第1352期,張志勤,2004年,2004-01-29 archive
^ 傅培梅 2000
^ 傅培梅 2000,第30頁
^ 傅培梅 2000,第43頁
^ 傅培梅 2000,第47-48頁
^ 14.0 14.1 傅培梅 2000,第52-56頁
^ 楠木榮. 台灣のテレビ50年. な~るほど・ザ・台灣. 台灣NOW. [2015-10-05] (日語).
^ 傅培梅 2000,第195-201頁
^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無線電視年鑑編纂委員 編纂,《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第十四輯:民國九十三年至九十四年》,中華民國電視學會2006年6月30日出版,第153頁。
^ 傅培梅 2000,第34頁
^ 傅培梅 2000,第26頁
^ 傅培梅 2000,第38頁
^ 傅培梅 2000,第38-42頁
^ 傅培梅 2000,第29頁
^ 傅培梅 2000,第25頁
^ 馮忠恬; 程安琪(圖). 和程安琪聊心事 我的媽媽-傅培梅. 《品閱雜誌》. 2015-10-01 (中文).
^ 吳蕙君. 喬治·華克·布希諮詢顧問徐紹欽 為岳母傅培梅祝壽. 臺北: 中央社. 200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10-28) (中文).(繁體中文)、(簡體中文)
^ 26.0 26.1 傅培梅 2000,第194頁
^ 潘秉新. 人生廚房:食譜再進化!新世代影音食譜(下). 《人生廚房》. 新竹市: FM96.7環宇廣播電台. 2013-07-02 [2015-10-05].
^ 吳慧玲; 陳柏因. 傅培梅手抖腿軟頭暈 名廚不煮年菜 只能打打麻將. 臺北: 台灣蘋果日報. 2014-01-19 [2015-10-04].
^ 傅培梅 84 歲冥誕. Google Doodle. 2015-10-01 [2015-10-01].
外部連結 編輯

傅培梅時間,臺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