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英語:Li Ang,本名施淑端;1952年4月5日-),彰化鹿港人,臺灣作家,有「文壇怪傑」之譽[1]。筆名「李昂」的「李」字是借用母親的姓氏,「昂」字則是希望可以昂首挺胸的意思[2],當時台灣社會認為女作家只會寫愛情小說,寫不了好作品,起這個男性化的筆名也有點挑戰的意味[3]。
Quick facts: 出生, 筆名 …
李昂出生施叔端
1952年4月5日(66歲)
 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筆名李昂職業作家國籍 中華民國教育程度美國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Eugene)戲劇碩士創作時期1969年主題小說代表作《殺夫》
《迷園》
《花季》
《自傳の小說》
《北港香爐人人插》獎項吳三連文學獎
賴和文學獎
中國時報報導文學首獎
聯合報中篇小說首獎
Close
李昂是台灣文壇著名的「施家三姊妹」中的老么,父親是商人,十分喜歡中國古典文學,大姊施淑(本名施淑女)為著名文學評論家,二姊施叔青為著名作家,李昂在父親與兩位姊姊的影響下喜愛文學,並且有富裕的家境支持李昂的創作生涯。李昂從小學時期便著迷於童話故事,中學進入彰化女中(六年制)就讀,於初二開始她的創作生涯,然而首篇作品〈安可的第一封情書〉當時投稿未果[4]。高一時以處女作〈花季〉發表報刊而登上文壇,獲得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並入選爾雅《五十七年短篇小說選》,引起文壇注目。大學就讀文化大學哲學系,之後到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就讀戲劇研究所,回國後任教於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同時從事創作。李昂曾經擔任專欄作家、電視評論家、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其創作文類有散文、小說、傳記、報導文學和兒童文學。[5]
李昂是一位與時俱進的作家,不斷創新小說題材,她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批判意識,使她的文學和台灣社會有密切的互動,揭露並批判時代的黑暗面,是個以發掘議題見長的作家,並期許自己的創作「立足台灣,放眼世界」。李昂早期(1968–1972)作品受存在主義影響,吸收西方文學、和姐姐的分離造成的孤獨感和家鄉的「閉塞」是她接觸存在主義的關鍵;中期(1973~1985)的作品開始呈現女性意識,她稱對女性主義的觀念受到呂秀蓮和楊美惠的影響[4]。1980年代後期,政經形勢的改革伴隨著民主思維的崛起,政治不再是與個人無關,性別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間的相互滲透,成了李昂1990年代寫作的重要面向[6]。
李昂的小說關心議題廣泛,包括:家庭暴力下的婦女、資本主義下的社會道德問題、大學教育的弊端和現代人的情愛和性愛問題,尤其擅寫具有爭議性的政治及描繪女性情慾的心理小說,對於青年男女在社會轉型期所碰到的性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亦多所著墨。並善於運用尖銳敏感的筆觸,打破社會的制約和禁忌,以剖析人物心理來展現時代群象、探討社會問題。李昂的創作過程專注、緩慢,並維持規律的生活習慣。雖然作品充滿爭議,但她個人注重隱私,並不認同讀者將小說內容與作家之間連結、猜測[7]。儘管長期以來被視為成人小說作家而招致抵毀,實際上,李昂小說中的性往往發生在故事人物的生存或精神處於極度壓抑時,以性作為切入點,進入社會與結合歷史,達到「以性言它」的目的,李昂筆下的「性反抗」常常是社會反抗的象徵,是揭露、批判社會黑暗面的手段[6]。
李昂飽受爭議的作品包括《殺夫》和《北港香爐人人插》。1982年出版的代表作《殺夫》以鄉土背景書寫男性利用經濟優勢對女性的控制和虐待,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受到國際注目同時飽受爭議;李昂藉著替施明德寫傳記的機緣,得以深入了解施明德,1990至1993年兩人交往,代表作《北港香爐人人插》於1997年出版,並被指為暗諷陳文茜,引發爭議;2014年出版《路邊甘蔗眾人啃》,第一本送給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是對他的婉轉勸誡[8]。2018年秋天,中興大學「異想世界:李昂文藏館」將正式開幕。[9] 下一部作品預計以「漂女」為主題,古有浪子,女子只能在家守望,今日亦有「漂女」,女性不必再固守一處。[10]

作家李昂於2016年獲頒中興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學經歷
高中畢業於彰化女中[5]
中國文化學院(現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5]
美國奧立崗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Eugene)戲劇碩士[5]
回國後長期在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教書[5]
解嚴後,1989年與陳幼石創辦《女性人》雜誌[11]
受時任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邱貴芬教授之邀,擔任中興大學駐校作家(2008/11/01~12/31)[12]
擔任國立臺南大學駐校作家(2010年9月~12月)[13]
擔任嘉義市駐市作家(2014年5月~2015年7月)[14]
創作觀點與風格
創作觀點
李昂最初的創作動機源於對創作的熱愛,認為創作是個永遠無法征服的愛人,不會褪色、不會疲倦,是個永恆的情人。 [15] 從年輕時就選擇以作家為一生志業,期許自己能寫出真正的好作品,也希望作品能有某些功用,立志寫出台灣的生命力,胸懷「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遠大抱負。 [16]李昂認為文學應表現真實,因此致力於反映社會、政治、人性的真實(包括黑暗面),認為隱瞞和遮掩這些問題而視其不存在是一種虛偽與偽善, [17] 想要寫出過去被埋藏在男性作家父權思想之下的東西,認為身為第三世界的女作家,在一個女人的池塘裡要撈到一條大魚的機會很大,她有機會挖掘出過去人類的創作裡找不到的文學成就。 [18] 其作品風格與題材不斷創新,力求超越現狀,李昂不願放棄選擇多元題材及多元寫作策略的權力,而去屈就於特定的領域,[16] 寫出不被什麼主義、政黨、社會成規掌控的小說,一直是她寫作的目標, [19] 因此警戒自己「戒之在得」,不進入體制內,便無需有過多「政治正確」的考量;不曾自命「大師」,便能揮灑於各式範疇不自我設限。 [20]李昂藉由創作尋求自己或故事主角的女性自我、自愛,在這逐步書寫過程中,發現飲食與生存的結合,再進而有意識的創作關於飲食的小說,並結合飲食來豐富文學,從李昂的美食旅遊札記中,可以看見她對於生命的漫遊態度與樂活人生的喜悅。 [21]
創作風格
李昂的創作風格高中時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包含存在主義式的反叛與心理分析,大學時(1970年代)受到呂秀蓮影響而開始意識到自己女性的身分,接觸女性主義,這個時期筆調纖細,充滿濃郁的情感,小說多以描寫感情為主 [22][23],從「鹿港故事」系列到人間世系列,帶有成長小說的身影 [24]。
1980年代,從美歸台的李昂成為台灣新女性主義的先鋒,批判男性沙文主義形成的社會樣貌,試圖顛覆傳統父權體制,《殺夫》為其代表。 [22][23] 此時期李昂的作品現代意識濃厚、批判性強烈,向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和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發起挑戰。 [25] 創作多觸及「性」與「政治」兩大禁忌,好友宋澤萊戲稱為「黑暗的李昂」,李昂稱其為「異色的黑暗」,它來自女性被宰制、被壓迫的集體潛意識。 [26]而李昂的性描寫有一大特色──都是發生在極矛盾、苦悶的狀況下,與快樂、浪漫無關,並且具有心理學、社會學以及精神醫學上的知識作為基礎。不同於當時代其他的情慾書寫,李昂將性描寫融入社會生活的描寫,將性反抗作為一種社會反抗的象徵,是李昂性描寫的標誌。 [27]
1990年代,解嚴後,政治與家國的題材紛紛出現,李昂延續女性自我關懷外也加入了政治意涵 [28] ,使情慾書寫與政治認同互相滲透,寫作手法在寫實的基礎上融入後設、魔幻、象徵、意識流、時空交錯等手法,除了從《迷園》探討國族認同到《自傳の小說》挑戰「大敘述」的結構,還原女性被異化的面貌 [28] ,也在政治層面上形成龐大複雜的政治寓言。在不斷的抗爭中,李昂也試著在其他方面尋求新的出路,大約1997年起,開始大量的旅行,全世界尋訪美食,直至《鴛鴦春膳》甚至可以用食物為主題來寫小說。後來陸續接起一些臺灣地方鄉土的採訪工作,並擔任了好幾個學校的駐校作家。隨著步入中年,李昂的小說逐漸脫離「異色的黑暗」,開始有了比較多光明面 [26]。 上述時期的劃分,僅就各時期重大的特徵而言,在李昂小說裡面一貫出現的大抵仍不脫現代主義的精神心理分析。 [29]
李昂的文風堅實、潑辣、強悍,善於強化情感,與她的性描寫題材一樣大膽叛逆,突破以往的閨秀文學。創作方法上融合東西方的藝術技巧與概念,開拓了寬闊的藝術視野,她採用中國古典文學的工筆、白描手法,創作寫實、注重細節,並吸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技巧,將象徵、意識流、魔幻、夢境、感覺的表現方法融入創作。其詭魅敘事的風格淵源於故鄉鹿港的神秘氛圍,其豐富的民間傳說與宗教活動成為源水,從「鹿港故事」系列到《迷園》等作品中仍占有重要分量 [30]。 此外,「飲食」亦一直藏在其作品中,從《殺夫》透過性與食呈現主題,到《北港香爐人人插》、《自傳の小說》等以食物隱喻書寫性器官或對性別議題的表達,甚至《鴛鴦春膳》中以飲食的象徵地方區域的特色,喚醒讀者情感和認同。李昂用飲食和生存、尊嚴、經濟的關聯,緊扣經濟又與權力的消長,逐漸擴大到用飲食去思考文化與人我關係。 [31]
獲獎紀錄
1978年 以〈愛情試驗〉獲聯合報文學獎佳作[32]
1981年 以〈誤解〉獲時報文學獎佳作[32]
1981年 以〈別可憐我,請教育我〉獲報導文學獎[32]
1983年 以《殺夫》獲聯合報中篇小說首獎[32]
2002年 獲頒臺灣第11屆賴和文學獎[32]
2004年 獲法國文化部頒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勛位[32]
2012年 獲頒第35屆吳三連文學獎[33][34]
2016年 獲頒中興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35]
代表作簡介
花季
1968年出版,源於李昂大專聯考壓力而產生的「受困意識」,可見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的濃重痕跡。[36] 主題描述青少女對性的恐懼與幻想與存在主義式的自我追尋。故事內容為一位高中女孩因課業枯燥乏味而逃學、翹課去買花,在跟著一位花匠去挑選聖誕樹的路上,上演一場自導自演的性幻想。 [37]
殺夫
1983年出版,原名《婦人殺夫》,是作者以日據時期的台灣鹿港為背景,取材《春申舊聞》中詹周氏殺夫的社會新聞而創作的小說,企圖探討台灣社會中的兩性角色。故事描述女主人公林市因喪父與母親流落街頭,不堪飢餓的母親受飯糰引誘遭一軍人強姦,而後遭家族處決,林市成為叔叔的家庭奴隸,出嫁後繼續作為丈夫陳江水的性奴隸,終於不堪壓迫而殺夫,接續了與母親相同──受父權禁錮的悲慘命運。故事中的殺夫事件不僅是故事主角的人生悲劇,更是父權體制下中國女性悲劇命運的縮影。[38]
暗夜
1985年出版,內容主要描述現代都市的慾望氾濫,背景為台灣進入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中產階級的爾虞我詐以及在經濟驅力和性解放的表象下仍然嚴酷的性壓迫,女人的身體是交易的籌碼與報復洩恨的工具: [39]報社記者葉原在與女大生丁欣欣尋歡作樂的同時,又與企業家好友黃承德的妻子李琳紅杏出牆。黃承德為了與葉原的利益合作,知道真相卻不戳破,變相地利用妻子交易商業情報。年輕人陳天瑞跑到黃承德家中以道德之名告知真相,真實目的是想藉黃承德借刀殺人,報復佔有自己情人──丁欣欣的葉原。故事在四人之間以金錢與性作為網路的關係中展開。作者欲藉由故事中這些敗德的行為來檢視台灣資本主義工商社會下資產階級的墮落。 [40]
迷園
1991年出版,故事內容描述鹿城世家之女朱紅影的情慾糾葛,並藉由她的回憶呈現出父親朱祖彥遭受的政治迫害與私家花園「菡園」的歷史。從朱紅影的強弱浮沉、菡園的興廢、菡園中的植物與建築以及朱氏家族命運與台灣歷史的互相指涉等都有象徵意涵。而朱紅影成為了台灣的隱喻,她的成長帶有政治寓言的色彩,以女性同時具有多重面向,表示台灣及其歷史也同樣地包含多重面向。 [41]
北港香爐人人插
1997年出版,為《帶貞操帶的魔鬼系列》中四個短篇中的第三篇,四個作品間存在互文性,構成起承轉合的關係。 [42] 故事中透過主人公林麗姿的從政,揭示了父權社會的潛規則─以身體交換權力,以及透過台灣烈士之妻的立委們對林麗姿的嘲諷,呈現出「貞節」和「悲情」也是一種秀,女人很難擺脫「被看」的位置。最後林麗姿「看」著迎神賽會的隊伍,扛神的男人累了而放下男神像,陷入塵土中少了下半身的模樣,嘲諷與顛覆以男性為中心來運作的政治權力。 [43]
自傳の小說
2000年出版, 與這部小說是一部傳記,同時出版的還有李昂自己追隨謝雪紅足跡的遊記散文《漂流之旅》,兩者形成互文性。 [44] 作者將謝雪紅作為一個貫穿小說的人物,參考陳芳明的《謝雪紅評傳》、周明的《台中的風雷》,以及楊克煌筆錄謝雪紅的口述《我的半生記》為資料來源。 [45] 內容描述聰明美麗而反骨,並且一生顛沛的謝雪紅,從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封建政權,到反抗中共獨裁統治,數度遭通緝、入獄、被刑求,但她始終以女性革命者自許。文體複雜多變,在史料與幻像之中穿梭,映現出的不只是謝雪紅的生平或是女性政客對權力的操控,或許真正含藏的是百年來女人的一生。 [46] 作者欲藉由這部作品找尋一種有別於以往的政治小說,以編年史或事件為敘述方式的寫作方法,並試圖探討女性與權力、政治的書寫關係。 [47]
鴛鴦春膳
2007年出版,《鴛鴦春膳》表現了權力與顛覆抵抗的議題,飲食與情慾相互指涉的另類飲食書寫。內容有起、承、轉、合四個小標題,含〈牛肉麵〉、〈珍珠奶茶〉等八個短篇小說,描述主角王齊芳與父親共同經歷捕捉、宰殺、烹煮到品嘗奇珍異味的過程,並進一步將飲食與政治結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