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林森

林森
維基百科介紹:
林森[2](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字子超,號長仁,中華民國政治家。[3]福建閩縣(閩侯縣、林森縣)人。1932年起接替蔣中正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4]1943年逝世後繼續由蔣中正擔任此職。[5]

  本條目介紹的是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關於越南阮朝的叛亂,請見「林森之亂」。關於香港藝人,請見「林子超 (藝人)」。

Quick facts: 前任, 繼任 …

林森 中華民國第3任國民政府主席[1]任期
1931年12月15日-1943年8月1日前任蔣中正繼任蔣中正個人資料出生同治七年(1868年)1月18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閩縣逝世1943年8月1日(75歲)
 中華民國重慶市墓地重慶市林園國籍 中華民國政黨 中國國民黨

Close

生平

林森主席

中華民國援閩粵軍飛機隊隊員葉少毅之墓銘,林森撰文並書,位於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1868年出生於福建省閩縣尚幹鄉鳳港村(今屬祥謙鎮)。[6]1877年入美國教會學校培元學校,1881年考入鶴齡英華書院,1884年任職台北電報局,臺灣割讓後回福州。[7]1902年到上海江海關任職,其間參加反清活動,並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任江西九江軍政府民政長。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臨時參議院議長。南北議和,中央北遷之後,1913年4月當選為首屆國會全院委員長。11月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7年隨孫中山從上海南下廣州,任廣東非常國會議員、護法軍政府外交部長,任內聘鄭祖蔭為秘書。1921年任廣州國會非常會議議長。1923年任大本營建設部部長。1924年當選國民黨「第一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一全)中央執行委員。
1925年11月與鄒魯等在北京西山召開國民黨四中全會,即「西山會議」,任西山會議派的「中央執行委員兼海外部部長」。寧漢合流後,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立法院副院長。1931年起任國民政府主席,長達12年之久。由於林森在政治路線上一向和蔣中正相左,所以他的當選只是政治妥協的結果,並未掌握實權。
1931-32年,林森出訪菲律賓、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國,慰問僑胞並視察國民黨黨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出國訪問。1937年5月9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巡視廣東軍政。[8]:5422
1943年8月1日,林森在抗戰中的重慶因車禍逝世,享年76歲,安葬於重慶林園。1944年8月11日,國民政府令改福建省閩侯縣為林森縣,以紀念故國民政府主席林森。[8]:7496
他曾遊覽福建省連江縣的青芝山,並對當地景色為之著迷,故自號青芝老人。他76歲時在重慶因車禍逝世,生前他在青芝山建有骨塔,期望死後葬在青芝山旁。但該骨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惡意破壞,直到1979年才得以修復。
另外,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內有林森的手植樹。

以林森命名的街道、學校及建築

台灣

介壽公園林森銅像

臺北市林森公園一景

廣州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凱旋門正面,林森題。

以林森為名的道路在臺灣各處都能見到,就如同中山路與中正路,包含臺北市(林森北路、林森南路)、新北市板橋區(林森街)、新北市永和區、新北市汐止區(林森街)、桃園市桃園區、桃園市中壢區、桃園市龜山區、新竹市、新竹縣竹東鎮、苗栗縣苗栗市(林森街)、苗栗縣頭份市、臺中市、臺中市霧峰區、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員林鎮、南投縣竹山鎮(林森巷)、雲林縣虎尾鎮與土庫鎮(橫跨兩鎮)、雲林縣麥寮鄉、嘉義市(林森東路、林森西路)、臺南市、臺南市六甲區(林森街)、高雄市(林森一路、林森二路、林森三路、林森四路)高雄市鳳山區、高雄市甲仙區、高雄市仁武區(林森巷)、屏東縣屏東市、屏東縣九如鄉、屏東縣恆春鎮(林森路、林森巷)、宜蘭縣蘇澳鎮、宜蘭縣羅東鎮、宜蘭縣宜蘭市、花蓮縣光復鄉、花蓮縣花蓮市。
學校方面也有以林森命名的,在台灣以「林森」為名的國民小學至少有三所,分別在苗栗縣苑裡鎮、嘉義市東區與桃園市中壢區。
另外,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方介壽公園內,亦設有林森銅像。林森北路旁有一座林森公園。

中國大陸

位於重慶市曾有一條林森路,1949年中共控制重慶後更名為「解放路」。
重慶大學A區的正門校名也為林森所題字。
位於上海市的淮海路在1945年11月1日至1950年5月25日之間也曾名叫林森路,分為林森東路、林森中路、林森西路三段,分別對應現在的淮海東路、淮海中路、淮海西路。
南京市中華民國總統府原址內有一棟建築物命名為子超樓,並作為國民政府主席與行憲後中華民國總統的辦公地點,唯在中央政府播遷到臺後政府功能全部遷移至臺北總統府。
1944年因為國民政府為紀念林森主席的貢獻而將其家鄉——福建省閩侯縣改名為林森縣。1950年4月中共將之復名。
重慶歌樂山上有一處蔣中正贈給林森的園林,至今仍被稱作林園,此處亦是林森埋骨之處。[9]

參見

林森藏骨塔

參考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