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左宗棠

左宗棠
維基百科介紹: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季高,一字樸存,湘上農人,署名今亮[註 1], 文襄,湖南湘陰人,清朝大臣,著名湘軍將領。一生親歷了討伐太平天國洋務運動陝甘回變新疆之役等重要中國歷史事件。然在中法戰爭馬尾海戰後,以欽差大臣之名重整湘軍督辦福建臺灣海疆防務期間,壯志未酬病逝於福州,享年 73 歲。


Quick facts: 左宗棠, 爵位 …

宗棠少時屢試不第,功名止於舉人,轉而遍讀群書,留意水利農業,鑽研輿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後在征討阿古柏時,光緒帝破格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人物生平


左宗棠生於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年)。從小跟隨祖父左人錦飽讀詩書。[1]

19歲,左宗棠入學長沙城南書院,師從山長賀熙齡,「尋繹漢宋儒先遺書,講求實行。」[2]。博覽賀熙齡的哥哥賀長齡收藏的書籍。[1] 後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入贅湘潭黃荊坪辰山桂在堂周家,妻周詒端。同年左宗棠捐銀錢監生,後考取舉人。此後力圖進士,參加會試,三次不中,[1]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時清朝政治腐敗,經濟凋敝。他目睹時艱,在其居室為聯自勵云:「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在醴陵淥江書院主講17年,1837年,兩江總督陶澍回鄉省親,他書寫了一副對聯「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陶澍看後,將他視為奇才。[1]後入陶澍幕府,並與陶結為親家。
1851年起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府,為平定太平軍籌劃,張亮基三顧茅廬,但左宗棠不願為其幕客胡林翼勸了左宗棠一番,左才勉強答應。後來張亮基調往山東,左宗棠就隱居了。駱秉章為湖南巡撫,用盡手法才讓左宗棠投效。駱重用左宗棠,對他百依百順。左宗棠因而在駱幕府中出了名,連咸豐帝都知曉,皇帝於是透過郭嵩燾聯繫左宗棠,要左氏出來任官,攻擊太平軍[3]
清文宗咸豐六年(1856年),升任兵部郎中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由曾國藩舉薦由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撫,並組成中混合軍和擴充中混合軍與太平軍作戰,克金華紹興等地,升任閩浙總督
1864年,克杭州,並受封一等恪靖伯。之後致力於剿滅東南太平軍殘部。
1866年,在福州馬尾辦船廠,也就是後來的福建船政局,並創辦求是堂藝局,培養海軍人才。同年,改任陝甘總督,其間創辦蘭州製造局。後創辦甘肅織呢總局。此為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然而該廠從未盈利。
1867年2月,授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定「先捻後回」方略,次年參與平定捻軍
1873年12月14日,授協辦大學士,次年9月18日授東閣大學士
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4月,奉命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破例免予考試,賜封進士﹐並命入翰林,但因大軍在外,著原職行事。
1876年,定「緩進急戰」方略,指揮劉錦棠金順諸軍鎮壓阿古柏白彥虎,次年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並為新疆建省開發等預作規劃。
1878年3月由一等恪靖伯,晉二等恪靖侯。
1881年2月入北京軍機大臣,10月改任兩江總督
1884年6月入京任軍機大臣,9月以欽差大臣督辦閩海軍務。次年9月病故於福州,諡文襄。後歸葬於長沙石門鄉相竹村。有《左文襄公全集》行世。

重大事件


讀書治學


1812年(清朝嘉慶十七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湘陰縣[4]:414歲時,左宗棠跟著祖父在自己家的梧塘書塾讀書。[4]:416歲時,左宗棠攻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9歲時,左宗棠開始學習寫八股文[4]:41

1826年(道光六年),左宗棠參加湖南湘陰縣縣試,得到第一名。[4]:411827年(道光七年),左宗棠參加長沙府試,得到第二名。[4]:41
1829年(道光九年),18歲的左宗棠開始閱讀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齊召南的《水道提綱》,精研大清歷史、地理(包括水利)、軍事、經濟,並且做了腳註和筆記,當時的八股文學子對他「莫不竊笑,以為無所用之」。[4]:41
1830年(道光十年),時任江蘇布政使的賀長齡因為丁憂而回到長沙府,他曾請魏源編輯了清朝開國到道光的社會現實和經世致用的論文書《皇朝經世文編》一百二十卷,左宗棠前去賀長齡家請教,賀長齡「以國士見待」,家中藏書任其借閱,每次左宗棠去他家借書,賀長齡親自登樓梯取書,並且不以為煩,每次左宗棠還書,賀長齡詢問左宗棠心得體會「互相考訂,孜孜齗齗,無稍厭倦」,賀長齡勸告左宗棠「幸勿苟且小就,自限其成」。[4]:41
1831年(道光十一年),左宗棠進入南宋張浚、張拭開辦的長沙城南書院讀書,教書的人是賀長齡的弟弟賀熙齡,賀熙齡教書講究「透以義理、經世之學,不專重製藝、帖括」,左宗棠在這裡認識了羅澤南等人,賀熙齡評價左宗棠說,「左季高少從余游,觀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學則確然有所得……」[4]:42
1837年(道光十七年),左宗棠應巡撫吳榮光的邀請,到醴陵淥江書院講學,書院有學子60餘人,收入微薄。不久,時任兩江總督的陶澍途徑醴陵,到安化省墓,醴陵縣官吏請左宗棠寫對聯迎接,左宗棠寫下「春……公歸」,陶澍看到對聯極為高興,於是邀請左宗棠相見,「一見目為奇才,縱論古今,為留一宿」,次日,陶澍帶著左宗棠週遊醴陵,成為忘年之交,後來成為兒女親家。[4]:42-43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左宗棠離開安化,來長沙府開館授學,女婿陶桄跟其學習,黃冕的3個兒子、周振的兒子周開錫也跟著左宗棠學習。這年,雲貴總督林則徐因病回福建養病,林則徐的船從洞庭湖湘江,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到長沙,林則徐派人去湘陰柳莊邀請左宗棠前來,胡林翼擔任貴州安順知府時,胡林翼給林則徐推薦左宗棠,「湘陰左君有異才,品學為湘中士類第一」,當時林則徐聽說後寫信請左宗棠擔任雲貴總督幕府,但是由於左宗棠長兄的遺子辦婚事,同時還要給陶家孩子上課,因為沒有前行,「西望滇池,孤懷悵結」。[4]:45左宗棠接到林則徐手下的邀請後寫了「湖南舉人左宗棠」大紅拜帖,匆匆趕到林則徐在湘江的船上,在過板時,一腳踩空,落入湘江,換完衣服,兩人乘船在嶽麓山下一個僻靜的停泊處喝酒暢談天下大事,一直到第二天清晨。[4]:45左宗棠後來說,「伉談今昔,江風吹浪,柁樓竟夕有聲,與船窗人語互相應答,曙鼓欲嚴,始各別去」。[4]:45這次會見中,林則徐把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全部給了左宗棠,並說,「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終無成就之日。數年來留心人才,欲將此重任託付」,「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以吾數年心血,獻給足下,或許將來治疆用得著」。[4]:45臨別時,林則徐寫了一副對聯送給左宗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4]:45

平定陝甘回亂


主條目:同治陝甘回變


同治陝甘回變是於19世紀清朝同治年間發生在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場大規模戰亂和民族仇殺。[5]這次戰爭的起因主要是回漢矛盾,戰爭主要表現為失去理智的民族仇殺。同治回亂自1862年起直至1873年結束,持續10餘年後才被清廷完全鎮壓。
叛亂在1862年開始,左宗棠在1867年接任陝甘總督前清軍處於劣勢。左宗棠首先派劉松山進攻陝北,1868年十二月,劉松山軍擊敗以陝北為根據地的漢人武裝董福祥軍,董福祥遂率領部眾逾十萬人歸降,劉松山擇其精銳編成清軍三營加強兵力。然後左軍進攻陝西回軍馬正和、白彥虎等部,至1869年五月肅清陝西境內的回軍。陝西回軍向甘肅北路回軍馬化龍部的根據地金積堡撤退。左軍劉松山部等部隊繼續向金積堡進軍,表面上歸順清廷的馬化龍代陝回求和不成,又重新反叛。糧盡援絕的馬化龍最終於1870年十一月向左宗棠投降,於1871年正月被處死。[6]
1871年左宗棠進駐甘肅。1872年四月河州回軍頭目馬占鰲投降,被左宗棠編入清軍。[6]:117-1181872年十月,清軍收復西寧城。[6]:119-120白彥虎與陝回殘軍逃到新疆投靠阿古柏,後來又逃至沙俄並最後死於俄國。1873年九月,甘肅西北部肅州回軍首領馬文祿在堅守肅州城兩年後也接近糧盡,向左宗棠投降。左宗棠在同月處死馬文祿,清軍並殺死投降的回軍一千多人及城內除老弱婦女外的殘餘回民數千人,[6]:123-124同治陝甘回變就此告終。

收復新疆始末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示意圖


主條目: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1864年,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同治陝甘回變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強趁機而起,出現了割據紛爭,各自為王的混亂局面。
喀什噶爾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馬木提艾來木占據稱王。不久,柯爾克孜族部落頭目司迪克,聯絡回族封建主金相印,混亂中奪取了喀什噶爾,並稱王,逐馬木提艾來木。
馬木提艾來木致書中亞浩罕汗國,欲藉助外部勢力驅逐司迪克。司迪克也派出金相印親自到浩罕進行聯繫,想把流亡浩罕的黑山派和卓後裔請回喀什噶爾,對抗馬木提艾來木。由此引來阿古柏,其於1867年建立「洪福汗國」盤踞新疆。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清廷尚在爭論討伐阿古柏之事,左宗棠認為「既事關君國,兼涉中外,不能將就了局,且索性干去而已」,率師進駐蘭州,準備收復新疆。
左宗棠深思後,採用「緩進速決」的戰略,要打算展開積極而迅速的戰鬥。
「緩進」,就是積極治軍。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時間籌措軍餉,積草屯糧,整頓軍隊,減少冗員,增強軍隊戰鬥力。即使是自己的主力湘軍,也剔除空額,汰弱留強。他還規定,凡是不願出關西征的,一律給資,遣送回籍,不加勉強。
「速決」,就是考慮國庫空虛,為了緊縮軍費開支,大軍一旦出發,必須速戰速決,力爭在一年半左右獲取全勝儘早收兵。因此,在申報軍費預算時,左宗棠親自做了調查和精微的計算,他從一個軍人,一匹軍馬,每日所需的糧食草料入手,推算出全軍八萬人馬一年半時間所需的用度。然後,再以一百斤糧運輸一百里為—甲—位,估算出全程的運費和消耗。甚至連用毛驢,駱駝馱運,還是用車輛運輸,哪種辦法節省開支也做了比較。經過周密計劃,估算出全部軍費開支共需白銀八百萬兩。為防止意外開支,留有餘地,宗棠向朝廷申報一千萬兩。
當時主管財政的大臣沈葆禎,一見西征軍費的預算報告,金額甚鉅,欲攤派給各省,從地方財政收入里抽調,可是這樣一來則不易一時湊齊,有貽誤戰機之虞。軍機大臣文祥過問,宗棠親自去找皇帝和攝政的西太后陳述利害關係。皇帝御批道:「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國事而自任,只要邊地安寧,朝廷何惜千萬金,可從國庫撥款五百萬,並敕令允其自借外國債五百萬。」
左宗棠同時在蘭州建立「蘭州製造局」(亦稱「甘肅製造局」),為西征軍修造槍炮。為了對付阿古柏軍的洋槍洋炮,並由廣州浙江調來專家和熟練工人,在蘭州造出大量武器,還仿造了德國的螺絲炮和後膛七響槍,改造了中國的劈山炮和廣東無殼抬槍。
新疆收復後,上海「泰來洋行」的德國技師福克曾在哈密與左宗棠會面,觀看了部隊的演練,見湘軍紀律嚴明,操練得法,軍火槍炮也不落後,於是說:「清軍若與俄國交戰於伊犁,必獲全勝。」當然了這種奉承話只可一聽,甲午戰爭前大部分西方觀察者都認為中國將獲勝。[7] 左宗棠同時又建「甘肅織呢總局」(亦稱「蘭州機器織呢局」),這是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
光緒元年(1875年),朝廷上爭議出兵收復新疆,引起「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為主要假想敵,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則是塞防派,並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
李鴻章等認為:自從乾隆年間平定新疆一百多年以來,每年都要花費數百萬兩餉銀,這是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現在又要竭盡天下的財力去贍養大軍西征,還不如依從英國人提出的條件,允許阿古柏政權獨立,只要他答應稱臣入貢就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