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維基百科介紹: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1]的設計者。她是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生平 編輯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中國浙江杭州陸家巷[2]:3,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閩縣。初名「徽音」,出自《詩經·大雅·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2]:4後來,為了避免和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混淆,自己改名「林徽因」。[2]:4
1916年於培華女子中學讀書。1918年認識梁啓超之子梁思成。1920年和父親林長民一起赴倫敦生活,開始對建築感興趣,並鼓勵未婚夫梁思成學習建築。同年10月,與徐志摩初次相遇。1924年和梁思成一起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由於當時建築系不招收女生,只得到美術學士學位;但畢業時獲得優異成績。
1925年與聞一多、梁實秋、梁思成等籌建「中華戲劇改進社」,參加演出,交流戲劇藝術。
1928年與梁思成結婚。夫婦一起考察多處古代建築,和詩人徐志摩、作家沈從文、學者金岳霖都保持了很好的友誼,創作詩歌、小說、散文、話劇劇本等著作多篇,時人稱為「才女」。
1928至1930年設計了吉林西站,並由梁思成審核建造而成。該站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中西合璧的建築物,它既富含中國傳統建築的底蘊,又有西方現代建築的風格,堪稱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傑作之一。不過,林徽因或梁思成的權威傳記、史料、或梁思成親自撰寫的詳細簡歷裏面,都沒有提到二人曾參與該車站的建築工作;目前鐵路檔案中所保存的吉海鐵路總站設計圖紙中,工作人員名單上也沒有二人的名字。[3]林徽因、梁思成與吉林西站的關係有待考證。
1931年11月徐志摩為參加林徽因的建築學講座,搭乘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現北京),不幸意外墜機身亡。林徽因作《悼志摩》一文以表哀思。
1949年,北平被中國共產黨接管前夕,林徽因與梁思成皆曾赴西柏坡與中共高層商談,確保北京古城的建築完整不受戰火波及,得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支持,最後北平地區以和平方式易手。之後,林徽因受聘為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同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林徽因獲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組成員,曾帶領清華大學設計組提出大孔玉璧和五星、齒輪、嘉禾、國名組成的國徽草案。後與夫梁思成及其他成員參與修正了中央美院張仃方案的建築圖案與色彩[4][5],1950年6月20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以清華大學深化的第二稿為基礎製成國徽。[6]在此期間,林徽因還設計了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7]
時年林徽因身體健康狀況已經欠佳,仍然繼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工作,除參與設計國徽外,亦出任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組成員,設計了紀念碑底座和花環圖案。1955年4月1日因肺結核久治不癒,林徽因病逝於同仁醫院,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多位親朋好友出席其追悼會。悼詞來自清華好友錢端升教授,輓聯中較為出名的來自好友金岳霖教授:「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之後林徽因遺體被火化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緊鄰比自己早一年逝世的小叔梁思永之墓。她的墓碑為其親自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花環刻樣,她的墓也是八寶山革命公墓里被祭掃最多的[8]。
家庭 編輯
其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十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曾任浙江巡撫,曾資助蔣百里赴日本留學。其父林長民是學者,其叔林天民是宣統二年進士,其堂叔林覺民、林尹民皆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母何雪媛。其弟林恆是中國空軍,於1941年3月14日成都雙流空戰殉國。
與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梁從誡為現代中國環保運動人士,女梁再冰曾任新華社記者。
其侄女林瓔是美國建築師,為首都華盛頓越戰紀念碑設計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