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R魯妮馬拉

R魯妮馬拉A
維基百科介紹
帕特里夏·魯妮·瑪拉(英語:Patricia Rooney Mara,1985年4月17日-),美國女演員。2011年演出大衛·芬奇執導的驚悚懸疑片《龍紋身的女孩》,以神秘又獨樹一格的存在感而聲名大噪,獲得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2015年以《因為愛你》獲得第68屆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獎,以及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2]。

家庭背景 編輯

1985年4月17日,瑪拉出生成長於美國紐約北部的貝德福特(Bedford)鎮,外曾祖父是職業美式足球匹茲堡鋼人創辦人Arthur Joseph Rooney,曾祖父是紐約巨人隊創始人Tim Mara,父親Timothy Christopher Mara有愛爾蘭、德國、法國和加拿大血統,母親Kathleen McNulty有愛爾蘭和義大利血統。瑪拉有一個哥哥Daniel、一個弟弟Conor與一個姐姐,姐姐是演員凱特·瑪拉[3]。

2003年,瑪拉自Fox Lane高中畢業後,在厄瓜多、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南美洲國家遊學四個月。其後,就讀喬治華盛頓大學一年,然後轉到紐約大學Gallatin個人學習學院攻讀心理學、國際社會政策與非營利組織課程,並於2010年畢業。

瑪拉從事演員一職的啟發來自於和母親觀賞了幾部經典的音樂劇與電影,如《亂世佳人》、《蝴蝶夢》、《育嬰奇譚》等,而她也希望能像姐姐凱特·瑪拉一樣成為專業演員。在高中時期,瑪拉經朋友介紹,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扮演茱麗葉,此演出經驗也是瑪拉生涯第一個戲劇角色。在紐約大學就讀期間,亦曾參與幾部學生電影。第一次正式試鏡則是在19歲時。

職業生涯 編輯

Photo of Rooney Mara
瑪拉在2009年多倫多影展
瑪拉在2005年正式出道,在一部名為《血腥瑪麗》的影片中擔任跑龍套的角色。2006年,在NBC知名電視影集《法律與秩序》其中一集飾演一個霸凌胖子的小角色。2007年至2008年,分別參與電視影集《Women's Murder Club》和《The Cleaner》其中一集的演出,並在後者飾演一個吸毒者。2009年,演出知名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其中兩集。

2009年,瑪拉個人的第一部主演電影《Tanner Hall》上映,但只在多倫多電影節限定上映。在此之前,瑪拉都是使用"Patricia Mara"此名,但她在雜誌訪問中表示不太喜歡"Patricia",因此決定和家人一樣皆使用家族原中間名字,在此部電影之後改回"Rooney Mara"。2010年,知名導演大衛·芬奇執導的《社群網戰》上映,瑪拉在片中飾演Erica Albright,亦隨著影片而開始受到矚目。

2011年,改編自著名「千禧三部曲」小說的《龍紋身的女孩》上映,瑪拉在多位女演員的競爭之下,通過試鏡獲得片中有情緒控制問題的天才女駭客「薩蘭德」一角[4][5],並為此片減重、上電腦課、練習滑板、騎重型機車、在身上和臉上穿洞、剪龐克髮型、漂白眉毛、學習方言、適應斯德哥爾摩的生活等。瑪拉在片中的演出獲得好評與各界驚艷,影評亦表示「就像原著一樣,魯妮·瑪拉的薩蘭德毫無爭議地成為本片的中心血脈。精明、聰慧卻脆弱而敏感,瑪拉有彈性的演技幫助導演大衛·芬奇將影片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導演大衛·芬奇曾評價:「雖然出身富裕家庭,但魯妮·瑪拉肯學肯做,她能演好雌雄同體的複雜角色。」也因為此部片,瑪拉開始受到注目,並接連登上眾多知名雜誌的封面,被稱為最有潛力的新星,亦獲得多項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及首次提名金球獎戲劇類最佳電影女主角及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2013年,導演史蒂芬·索德柏宣布息影的最後一部電影《藥命關係》上映,瑪拉飾演女主角Emily Taylor,英國衛報評論其演出,「令人信服,她的存在表現出希區考克式的凝聚感」。

2015年5月,與凱特·布蘭琪搭檔演出的同志題材電影《因為愛你》入圍第68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並獲得最佳女演員獎。

個人生活 編輯

魯妮·瑪拉在2007年時曾搬至洛杉磯和姐姐凱特·瑪拉同住,雖然後來姐妹已不住在一起,但魯妮表示這段時間使兩人關係更親密。目前兩人仍會一起討論劇本[6]。2012年,魯妮搬至洛杉磯的Los Feliz,現在是素食者[7]。

在慈善活動方面,魯妮參與監督組織Faces of Kibera,此組織位於肯亞奈洛比,以非洲最大的貧民窟之一的基貝拉貧民窟命名,成立宗旨為關懷並照顧該貧民窟裡的孤兒。

影視作品 編輯

2012年1月,在電影《龍紋身的女孩》巴黎首映會上的魯妮·瑪拉
年分 片名 角色 備註
2005 Urban Legends: Bloody Mary Classroom Girl #1
2006 法律與秩序 Jessica DeLay Episode: "Fat"
2007 Women's Murder Club Alexis Sherman Episode: "Blind Dates and Bleeding Hearts"
2008 Dream Boy Evelyn
2008 The Cleaner Rebecca Smith Episode: "Rebecca"
2009 Dare Courtney
2009 The Winning Season Wendy
2009 ER Megan Episode: "Old Times"
Episode: "I Feel Good"
2009 Friends (With Benefits) Tara
2009 Youth in Revolt Taggarty
2009 Tanner Hall Fernanda 漢普頓國際電影節最佳新人
2010 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Nancy Holbrook
2010 社群網戰
Shequnwang zhan Erica Albright 好萊塢電影節年度最佳整體演出
棕櫚泉國際影展最佳整體演出
提名 – 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整體演出
提名 –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整體演出
2011 龍紋身的女孩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Lisbeth Salander 國家評論協會獎最具突破性女演員
聖路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聖塔芭芭拉影展最突出表演
那維達影評人協會獎最具突破性演出
提名猶他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金球獎戲劇類最佳電影女主角
提名-MTV電影大獎最佳反差表演
提名-MTV電影大獎最佳女演員
提名-MTV電影大獎最具突破性演出
提名-全美女性電影記者聯盟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丹佛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Empire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喬治亞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土星獎最佳女主角
2013 Ain't Them Bodies Saints Ruth 提名 – 都柏林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2013 藥命關係
Side Effects 艾蜜莉·泰勒 史蒂芬·索德柏宣布息影的最後一部作品
2013 雲端情人
Her Catherine
2014 垃圾男孩
Trash Olivia
2015 因為愛你
Carol Therese Belivet 第68屆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獎
澳洲電影學院獎國際類最佳女配角(英語:AACTA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Best Actress)
聖芭芭拉國際電影節(英語:Santa Barbar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電影先鋒獎
達拉斯—沃斯堡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休斯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
在線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女主角
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獨立精神獎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女性電影記者聯盟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奧斯汀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澳大利亞影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多利安獎(英語:Dorian Awards)最佳女演員
提名都柏林影評人協會獎(英語:Dublin Film Critics' Circle)最佳女演員
提名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倫敦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演員
提名舊金山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演員
提名衛星獎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聖路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多倫多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
2015 潘恩:航向夢幻島
Pan Tiger Lily
2016 酷寶:魔弦傳說
Kubo and the Two Strings 雙胞胎姊妹,酷寶的姨媽 配音
2016 Una
Una Una
2016 失落的祕密手稿
The Secret Scripture Young Roseanne McNulty
2016 漫漫回家路
Lion Lucy
2017 The Discovery
The Discovery Isla
2017 A Ghost Story
A Ghost Story M
2017 聖女瑪麗德蓮
Mary Magdalene Mary Magdalene
2017 Song to Song
Song to Song Faye
2018 Don't Worry, He Won't Get Far on Foot
Don't Worry, He Won't Get Far on Foot
2018 Annette
Annette

T湯米佩吉

湯米佩吉46歲憂鬱症上吊亡 藏同志婚留3子女
http://m.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20170306/37572747/

2017年03月06日
 
加入蘋果日報LINE 以LINE分享此篇
play

樂壇震驚
【謝宛儒、李子凡╱綜合報導】90年代美國創作偶像歌手湯米佩吉(Tommy Page)以冠軍情歌《I’ll Be Your Everything》紅極一時,昨驚爆在家上吊自殺身亡,享年46歲。他長年罹患憂鬱症,直到離世後,他的病情與同志身分才曝光,身後留下老公和3名子女。他曾6次訪台,並與葉蒨文合唱、拍MV,她昨表示:「很珍惜我們曾一起工作的時光…他為人真誠,現在一定去了天堂,成為甜美的天使,我會懷念他。」
必看熱門影音

湯米佩吉近年轉往幕後工作,作風低調。翻攝網路
湯米佩吉外型俊俏,以抒情曲風見長,1992年曾與葉蒨文合唱《I’m Always Dreaming of You》,冠軍單曲《I’ll Be Your Everything》則被紅孩兒翻唱成《最愛的人是你》,是台灣許多90年代音樂粉絲的共通回憶。他生前6次來台宣傳、開唱,曾上《連環泡》、《金曲龍虎榜》等綜藝節目。

湯米佩吉90年代以俊俏外型與溫柔嗓音紅極一時。達志

好友「完全沒徵兆」
美國媒體引述資深娛樂記者麥可瑪斯托(Michael Musto)臉書已刪除的貼文報導,佩吉與憂鬱症纏鬥多年,近年靠藥物和親情控制病情,不料仍走上絕路。《Us》周刊報導,他在紐約家中自縊身亡,好友聞訊非常震驚,表示「他看起來總是很開心,完全沒有徵兆」。他曾擔任美國《告示牌》雜誌發行人,該刊也在他過世後披露,他和伴侶查理(Charlie)已婚,2人有3名子女,外界才知他是同志。
湯米佩吉本名湯瑪斯艾登佩吉(Thomas Alden Page),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8歲開始彈鋼琴,16歲搬到紐約,在知名夜店「Nell’s」當衣帽間服務生,一邊創作音樂。該店常有惠妮休斯頓等流行樂界人士光臨,他趁機送出demo,獲唱片公司老闆西摩史坦賞識,1988年18歲時在亞洲發行首張同名專輯,以《A Shoulder To Cry On》一曲打開知名度,並受到北美樂壇矚目。

湯米佩吉今年1月搭配彈琴照片發文,透露正譜寫新曲。翻攝推特

6次訪台平易近人
1990年他發行第2張專輯《心中的畫》,以《I’ll Be Your Everything》登上美國告示牌單曲榜冠軍,因為溫柔嗓音與斯文帥氣的外型,攻佔偶像雜誌封面。接待他的台灣工作人員表示,1989年他單槍匹馬首次來台,隔年再來宣傳,甚至記得記者的名字,前後共來台6次,都很平易近人。
他後來重返校園,就讀紐約大學商學院,逐步轉往幕後,任職華納音樂高層期間,接連捧紅麥可布雷、艾拉妮絲莫莉塞特、喬許葛洛班等歌手與「年輕歲月」樂團。他去年12月才在推特弔念猝逝的英國鬼才喬治邁可,今年1月還發文透露他正在創作新歌,卻成絕響,令人唏噓。

湯米佩吉(左)1990年訪台上澎恰恰主持的綜藝節目《連環泡》,挑戰用中文播報新聞。翻攝YouTube

少女殺手轉幕後 攢1.55億身家
●姓名:湯米佩吉(Tommy Page)
●年齡:46歲(1970╱05╱24)
●身分:
●歌手、製作人
曾任美國音樂指標雜誌
《告示牌》發行人、唱片公司、音樂電台高層
●家庭:和男性伴侶已婚,育3名子女
●身家:500萬美元(1.55億元台幣)
●重要作品:
單曲
1988《A Shoulder To Cry On》
1990《I'll Be Your Everything》╱美國告示牌
單曲榜冠軍
1992與葉蒨文對唱《I'm Always Dreaming Of You》
專輯
《湯米佩吉》(Tommy Page)╱1988
《心中的畫》(Paintings in My Mind)╱1990
《打從心裡》(From the Heart)╱1991
《可依靠的朋友》(A Friend To Rely On)╱1992
湯米佩吉
https://www.google.com.tw/amp/s/www.thenewslens.com/amparticle/62898
湯米佩吉

2017/03/05, 國際
90年代偶像湯米佩吉上吊身亡,好友「不可置信,他向來很開心」

Photo Credit: 翻攝自ykitten @ Youtube

李修慧

現任 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編輯
你為什麼需要這則新聞

1990年代以〈I'll Be Your Everything〉走紅歌壇的美國歌手湯米佩吉昨天似自殺身亡,享年46歲。
(中央社)
《我們週刊》證實,1990年代以單曲〈I'll Be Your Everything〉走紅歌壇的美國歌手湯米佩吉(Tommy Page)昨(4)天似自殺身亡,享年46歲。好友聞訊後推文,「你光亮的靈魂將永遠閃耀我心。」
消息人士告訴《我們週刊》(Us Weekly),湯米佩吉是上吊自殺,還說「大家都很訝異,因為他向來很開心,沒有任何事有蹊蹺的徵兆」。
憂鬱症女孩紀實:很多人以為我們厭世,其實,我們比誰都愛這個世界
湯米佩吉過去與男孩團體「街頭頑童」(New Kidson the Block)很親密。「街頭頑童」成員喬登奈特(Jordan Knight)和丹尼伍德(Danny Wood)共譜〈I'll Be Your Everything〉,讓這位創作歌手拿下生涯首支及唯一一支「告示牌」冠軍單曲。湯米佩吉曾擔任街頭頑童1989年夏季巡演的開場嘉賓。

湯米佩吉後來出任主管工作,協助形塑多位藝人的演唱事業,包括麥可布雷(Michael Buble)、喬許葛洛班(Josh Groban)和艾拉妮絲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等等。
告示牌綜藝集團總裁阿瑪托(John Amato)今天表示:「我們全體同哀痛失友人、同僚湯米佩吉。他有著磁性般的靈魂,也是真正的藝人。我們向他家人致意。」
喬登奈特的哥哥、同屬「街頭頑童」的強納森奈特(Jonathan Knight)推文說:「我祈禱你現在在黑暗中找到光明!你光亮的靈魂將在我心中永遠持續閃耀。安息吧。」
丹尼伍德也在推特寫出簡短訊息:「安息吧,湯米佩吉。」
網友@anniepeters08說:「安息吧,湯米佩吉,太令人遺憾了...他真是個音樂天才。」@Iceriver說:「心理疾病可以打擊到任何人。請善待彼此。」
延伸閱讀:
人類為何會做出手淫、廢寢忘食、自殺等不利於生存繁衍的行為?
世界上還是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只是你現在暫時無法看到。
那個時候你過得很好,你已經做到一次。明天,也可以再辦到一次。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Tags:

自殺 Tommy Page 憂鬱症 上吊 I'll Be Your Everything
    
或許你會想看
更多『新聞』文章
更多『國際』文章
更多『李修慧』文章
臺灣 香港 INTL 東南亞
NEWS WORTH KNOWING, VOICES WORTH SHARING
分享觀點從這開始 -
Copyright © 2016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新聞 評論 影音 網摘 插畫 圖輯 特別報導 企業部落格
國際 名人 生活 健康 科技 職場 教育 財經 運動 社會 政治 藝文
關於我們 專欄作者 官方部落格 企業部落格 RSS 隱私條款 聯絡我們 徵人
訂閱電子信

訂閱

V維吉尼亞吳爾芙

維吉尼亞吳爾芙
H:日記是我喜歡!另還有日記精選!
維基百科介紹: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是一位英國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奧蘭多》,散文《屬於自己的房間》等,其中的名言指出,女人必須有她自己的一點收入及獨立的房間。

早年生活

生平以及著作 編輯

出生於倫敦,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維吉尼亞·史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

她的父母雙方都曾喪偶,所以伍爾芙與她的異母/異父兄弟姐妹住在一起,整個家庭跨三宗婚姻。伍爾芙的母親是位絕色佳人,曾為前拉斐爾派的畫家愛德華·波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擔任模特。伍爾芙的父親萊斯利·史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是當時顯赫的編輯,文學評論家及傳記作者。他的亡妻為薩克雷的幼女,因此,他與很多文學名士都有往來,包括亨利·詹姆士。伍爾芙跟隨父母住在倫敦市區,鄰海德公園。她的早年教育由父母在家指導完成。

1895年她的母親突然離世,2年後,同母異父姐姐Stella去世,15歲的伍爾芙因此遭受若干次精神崩潰。然而,伍爾芙仍然在1897至1901年間於倫敦國王學院接受古希臘、拉丁語、德語及歷史教育。後來在自傳《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異父的哥哥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性侵。1904年,父親萊斯利·史蒂芬爵士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後來她們和幾位朋友創立了布盧姆茨伯里派文人團體。她在1905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最初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

1912年和公務員兼政治理論家倫納德·伍爾芙(英語:Leonard Woolf)結婚。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出版,其後作品都深受評論界和讀者喜愛。大部分作品是由自己成立的「賀加斯岀版」推岀。

伍爾芙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先鋒;不過她本人並不喜歡某些現代主義作者,如喬伊斯。她對英語語言革新良多,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的潛意識。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稱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新至今仍有影響。二戰後她的聲望有所下降,但隨著70年代女權主義的興起,她又成為文學界關注的對象。

伍爾芙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她曾在1936年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及:「永不要相信我的信,不騙你,寫這信之前我徹夜未眠,瞪著一瓶三氯乙醛,喃喃說著不能、不要,你不能飲。」1941年3月28日,她在自己的口袋裡裝滿了石頭之後,投入了位於羅德麥爾(Rodmell)她家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自盡,留下了給丈夫的遺書。伍爾芙與詹姆斯·喬伊斯同年出生,又同年死去,兩人又同是意識流的代表作家。

C程宇

C程宇
20170301中午陳姓外拍女模命案,程宇24歲列為嫌疑人,家居台北市八德路四受,後續由警偵辦中。另女友梁絲繐<本名梁思惠>22歲亦列嫌疑人。
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303/1067802/
逆轉梁思惠獲釋
http://www.setn.com/m/news.aspx?newsid=230994
報導
小模案大逆轉 醫師潘建志:果然我的直覺是正確的
2017-03-07 08:55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大逆轉!小模命案中,被外界形容為蛇蠍閨密的梁姓女子,因有關鍵不在場證據,在6日下午獲釋;對此,醫師潘建志說,台灣的警方太容易相信嫌犯的供辭,而且在案情不明時也告訴媒體太多,甚至因此造成不少死刑冤獄。

L林徽因

林徽因
維基百科介紹: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1]的設計者。她是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生平 編輯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中國浙江杭州陸家巷[2]:3,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閩縣。初名「徽音」,出自《詩經·大雅·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2]:4後來,為了避免和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混淆,自己改名「林徽因」。[2]:4

1916年於培華女子中學讀書。1918年認識梁啓超之子梁思成。1920年和父親林長民一起赴倫敦生活,開始對建築感興趣,並鼓勵未婚夫梁思成學習建築。同年10月,與徐志摩初次相遇。1924年和梁思成一起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由於當時建築系不招收女生,只得到美術學士學位;但畢業時獲得優異成績。

1925年與聞一多、梁實秋、梁思成等籌建「中華戲劇改進社」,參加演出,交流戲劇藝術。

1928年與梁思成結婚。夫婦一起考察多處古代建築,和詩人徐志摩、作家沈從文、學者金岳霖都保持了很好的友誼,創作詩歌、小說、散文、話劇劇本等著作多篇,時人稱為「才女」。

1928至1930年設計了吉林西站,並由梁思成審核建造而成。該站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中西合璧的建築物,它既富含中國傳統建築的底蘊,又有西方現代建築的風格,堪稱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傑作之一。不過,林徽因或梁思成的權威傳記、史料、或梁思成親自撰寫的詳細簡歷裏面,都沒有提到二人曾參與該車站的建築工作;目前鐵路檔案中所保存的吉海鐵路總站設計圖紙中,工作人員名單上也沒有二人的名字。[3]林徽因、梁思成與吉林西站的關係有待考證。

1931年11月徐志摩為參加林徽因的建築學講座,搭乘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現北京),不幸意外墜機身亡。林徽因作《悼志摩》一文以表哀思。

1949年,北平被中國共產黨接管前夕,林徽因與梁思成皆曾赴西柏坡與中共高層商談,確保北京古城的建築完整不受戰火波及,得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支持,最後北平地區以和平方式易手。之後,林徽因受聘為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同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林徽因獲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組成員,曾帶領清華大學設計組提出大孔玉璧和五星、齒輪、嘉禾、國名組成的國徽草案。後與夫梁思成及其他成員參與修正了中央美院張仃方案的建築圖案與色彩[4][5],1950年6月20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以清華大學深化的第二稿為基礎製成國徽。[6]在此期間,林徽因還設計了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7]

時年林徽因身體健康狀況已經欠佳,仍然繼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工作,除參與設計國徽外,亦出任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組成員,設計了紀念碑底座和花環圖案。1955年4月1日因肺結核久治不癒,林徽因病逝於同仁醫院,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多位親朋好友出席其追悼會。悼詞來自清華好友錢端升教授,輓聯中較為出名的來自好友金岳霖教授:「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之後林徽因遺體被火化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緊鄰比自己早一年逝世的小叔梁思永之墓。她的墓碑為其親自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花環刻樣,她的墓也是八寶山革命公墓里被祭掃最多的[8]。

家庭 編輯

其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十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曾任浙江巡撫,曾資助蔣百里赴日本留學。其父林長民是學者,其叔林天民是宣統二年進士,其堂叔林覺民、林尹民皆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母何雪媛。其弟林恆是中國空軍,於1941年3月14日成都雙流空戰殉國。

與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梁從誡為現代中國環保運動人士,女梁再冰曾任新華社記者。

其侄女林瓔是美國建築師,為首都華盛頓越戰紀念碑設計者。

臺灣大事記要

臺灣大事記要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vnews_detail.hpg&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96%B0%E8%81%9E%E5%BD%B1%E9%9F%B3%E8%B3%87%E6%96%99&dtd_id=8&project_id=news&xml_id=0000083896
全台的大事

T湊佳苗

T湊佳苗
H:Cheers介紹湊佳苗的一日,2300至0300寫作四頁,休息至06300起床,負責丈夫及子女的早餐,0730再休息。1030到外面咖啡廳再寫,下午1500蒐集路人資訊,並寫小說人物履歷表,1830返回整理家務及晚餐至2300,如此成就日本一位銷書作家。<Tsou,2017030507整理>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474
維基百科介紹:
湊佳苗(1973年-)是一名日本女性小說家。出生於廣島縣因島市中莊町[1](現尾道市因島中莊町),於尾道市立因北小學校、尾道市立因北中學校、廣島縣立因島高等學校畢業。大學於武庫川女子大學家政學系畢業,現在住在兵庫縣淡路島。

簡歷編輯

湊佳苗小時候就愛幻想一些事物,與他人性格始終格格不入,喜歡去學校的圖書館看江戶川亂步、赤川次郎的推理小說。從廣島縣立因島高中畢業後,在武庫川女子大學就讀期間就在進行服裝製造相關行業,之後隨著青年海外協力隊去了東加王國,回到日本之後成為了兵庫縣淡路島高中的家政科的講師。

結婚之後,想著要跳脫家庭主婦的形式開始了創作。白天做著家庭主婦的工作,晚上則開始執筆寫作,細膩的寫出登場人物的性格、內心世界,完整的將角色設定完成之後,在小說開始前連配角的部份也完整的設定了。

2005年第二屆BS-I新人劇本獎,佳作入選。2007年第三十五屆創作廣播劇大獎得獎,以《神職者》在第29屆推理小說獎中獲得新人獎。

在《聖職者》之後繼續寫作的《告白》於2008年週刊文春推理小說賞10獲得第一名、「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中獲得第四名。2009年第六屆書店大獎中再以《告白》獲得推薦新人賞。

2009年在網路上寫著想在五年內達到完美的目標的,並表明:「持續的當作家,接著不再以《告白》當作代表作了。」

2012年以《望鄉、海星星》獲得第65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短篇獎。

2016年以《理想國 Utopia》獲得第29回山本週五郎賞。

作品編輯

小說編輯
《告白》(2008年8月 雙葉社/2009年8月 時報文化)
《少女》(2009年1月 早川書房/2011年4月 皇冠文化)
《贖罪》(2009年6月 東京創元社/2010年10月 皇冠文化)
《為了N》(Nのために,2010年1月 東京創元社/2011年9月 皇冠文化)
《夜行摩天輪》(2010年6月 雙葉社/2011年5月 時報文化)
《往復書簡》(2010年9月 幻冬舍/2011年11月 時報文化/2011年12月 中信出版社)
中篇小說集,收錄篇章:十年後的畢業文集/二十年後的作業/十五年後的補習
《花之鎖》(2011年3月 文藝春秋/2013年11月 時報文化)
《境遇》(2011年10月 雙葉社/2012年8月 時報文化)
特別版附繪本《藍天緞帶》(繪者:陶山夕香)
《藍寶石》(2012年4月 角川春樹事務所/2013年7月 皇冠文化)
作者首部短篇小說集,收錄篇章:珍珠/紅寶石/鑽石/貓眼石/月光石/藍寶石/石榴石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白ゆき姫殺人事件,2012年7月 集英社/2014年7月 皇冠文化)
《母性》(2012年10月 新潮社/2014年3月 皇冠文化)
《高校入試 腳本》(2013年1月 角川書店) - 原創電視劇本記錄。收錄長澤雅美與湊佳苗之對話。
《望鄉》(2013年1月 文藝春秋/2014年12月 皇冠文化)
短篇小說集,收錄篇章:橘之花/海星星/夢幻王國/雲絲/石像十字架/光的航道
《高校入試》(2013年6月 角川書店/2014年8月 臺灣東販)
《睡在豌豆上》(豆の上で眠る,2014年3月 新潮社/2014年10月 春天出版國際)
《山女日記》(2014年7月 幻冬舍/2017年1月 春天出版國際)
《故事的結局》(物語のおわり,2014年10月 朝日出版社/2016年2月 臺灣東販)
《絶唱》(2015年1月 新潮社/2015年10月 三采文化)
《反轉 Reverse》(リバース,2015年5月 講談社/2017年1月 皇冠文化)
《理想國 Utopia》(ユートピア,2015年11月 集英社/?年?月 皇冠文化)
《惡毒女兒‧聖潔母親 Poison daughter Holy mother》(ポイズンドーター・ホーリーマザー,2016年5月 光文社/?年?月 皇冠文化)
《回到城崎》(城崎へかえる,2016年7月 NPO法人 本と溫泉)(城崎溫泉地區限定販售)
散文編輯
《山貓咖啡 上卷》(山猫珈琲 上巻,2016年12月 雙葉社)
《山貓咖啡 下卷》(山猫珈琲 下巻,2017年1月 雙葉社)
改編作品編輯

電影編輯
告白(2010年6月5日於日本上映;2010年10月29日於台灣上映。出品:東寶,導演:中島哲也,主演:松隆子)
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2012年11月3日於日本上映;2013年4月12日於台灣上映。出品:東映,導演:阪本順治,主演:吉永小百合)
贖罪(將日劇版修剪為上下兩集)(2013年,出品:WOWOW,導演:黑澤清,主演:小泉今日子)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2014年3月29日於日本上映;2014年7月18日於台灣上映,2014年11月20日於香港上映。出品:松竹,導演:中村義洋,主演:井上真央、綾野剛、蓮佛美沙子、菜菜緒)
少女(2016年10月8日於日本上映;2016年10月20日於香港上映,2016年11月18日於台灣上映。出品:東映,導演:三島有紀子,主演:本田翼、山本美月)
電視劇編輯
境遇(2011年12月3日,朝日電視台,朝日放送創立60周年紀念作品,主演:松雪泰子)
贖罪(2012年1月8日-2012年2月5日,共5集,WOWOW,主演:小泉今日子)
高校入試(2012年10月6日-2012年12月29日,共13集,富士電視台,主演:長澤雅美)
夜行摩天輪(2013年1月18日-2013年3月22日,共10集,TBS電視台,主演:鈴木京香、石田百合子)
花之鎖(2013年9月17日,富士電視台,主演:中谷美紀、松下奈緒、戶田惠梨香)
為了N(2014年10月17日-2014年12月19日,TBS電視台,主演:榮倉奈奈、窪田正孝、賀來賢人、小出惠介、三浦友和)
望郷(2016年9月28日,東京電視台,主演:廣末涼子、伊藤淳史、濱田岳)
山女日記(2016年11月6日-12月18日,NHK,全7集,主演:工藤夕貴)
反轉(2017年4月-,主演:藤原龍也)
曾獲獎項編輯

第2回BS-i新人腳本賞佳作入選
第35回創作廣播劇大賞受賞
第29回小說推理新人賞(聖職者)
週刊文春推理小說賞10第1位(告白)
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第4位(告白)
第6回書店大獎受賞(告白)
第3屆廣島文化賞新人賞受賞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C張幼儀

張幼儀
H:曲折的婚姻,勇敢的民國奇女子。
維基百科介紹:
張幼儀(1900年1月29日-1988年),名嘉玢,江蘇寶山人(現屬上海),是一位中國女銀行家、企業家。她是張君勱、張公權的妹妹,詩人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

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1912年考入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915年12月5日奉家庭之命與徐志摩結婚。徐志摩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1][2]1918年徐出國留學,張則在老家侍奉公婆。長子徐積鍇於1918年出生。1920年,張幼儀到英國與徐志摩相會。在英國期間,本來就欠佳的夫妻感情進一步惡化,原因是徐志摩愛上了林徽因。張幼儀第二次懷孕期間,徐志摩聽到即將又有一個孩子要出世時,當下的反應是要張幼儀墮胎,並要求離婚,幾日後徐志摩離家出走。張幼儀獨身去了歐洲,於1922年在柏林生下次子徐德生 (又名彼得,1925年逝世)後,徐志摩與之離婚,但張幼儀在逝世前卻很感謝徐志摩與她離婚,因為離婚也使她找到了她的幸福。

離婚後張幼儀在德國學習幼兒教育。1926年應公公徐申如之邀回國,當時徐志摩要和陸小曼結婚,徐申如要幼儀給意見,若幼儀不同意這樁婚事,他就不允徐志摩跟陸小曼結婚。張幼儀在徐志摩面前表示同意。徐申如收張幼儀為義女,張繼續奉養徐志摩的父母。她先在東吳大學教授德文。1928年在四哥張公權協助下接管經營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很快扭虧為盈。她開辦了「雲裳服裝公司」並任總經理[3],引入新潮時裝式樣。同時張幼儀也進行股票交易。1934年,張幼儀幫助張君勱的中國國家社會黨管理財務。

1949年張幼儀移居香港。後來與蘇季之醫生於1954年在日本結婚。1972年丈夫病故後,張幼儀去美國與兒子團聚,1988年逝世於紐約。

張幼儀策劃編纂了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L陸小曼

陸小曼
維基百科介紹
陸小曼(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又叫陸眉,別名小眉、小龍,中國近代女畫家,江蘇武進人。

家世 編輯

陸小曼,江蘇常州人,於1903年11月7日(農曆九月十九日)出生於上海孔家弄。名眉(英語:May),別名小眉、小龍,筆名冷香人、蠻姑。

陸小曼的祖先原在常州樟村,即晉陵(常州)樟村陸氏宗祠(今常州戚墅堰區丁堰),為書香門第,後定居市內白馬三司徒。白馬三司徒即今常州天寧區白馬巷,陸小曼常回故鄉省親看望在白馬巷71-3的舅舅吳安甫和表弟吳一鳴。清咸豐、同治年間,陸小曼祖父陸榮昌因避「長毛」(即太平天國)之亂遷居上海,陸榮昌之兄陸榮俊則遷居到武進僻壤的埠頭鎮(今常州武進區湟里鎮,又名楊柳埠)。

陸小曼父親陸子福(1873年-1930年),字厚生,因他少時聰慧,每考必中,長輩因此替他改名為陸定,又字靜安,號建三,晚清舉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是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學期間,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民國初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下令逮捕了陸定和其他很多同盟會會員[1]:18。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陸定經同鄉翰林汪洵之推薦入度支部(後為財政部)供職,歷任司長、參事、賦稅司長等二十餘年,是國民黨員,也是中華儲蓄銀行的主要創辦人。母親吳曼華,小名梅壽,是常州白馬三司徒中丞第吳耔禾之長女,上祖吳光悅(常州吳氏中丞第的主人)做過清代江西巡撫。她多才多藝,對古文有較深功底。清末,陸定一度擔任貝子貝勒學校的教師,這些王子王孫寫的文章作業,陸定帶回家中,由吳曼華幫助批改,可見她具有相當的文字基礎。她更擅長一手工筆畫,陸小曼嗜畫,受其母親影響至深。「小曼」兩字也來源於母親。

B白起

白起
維基百科介紹:
白起(約前332年-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2][3][4]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和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千字文》將白起與王翦、廉頗和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名將。[5]

柑園國小100週年捐獻名錄

柑園國小100週年捐獻名錄
http://nas.gyes.ntpc.edu.tw/~gyes100/
H:回饋母校永誌其名。

D戴晟

D戴晟
H:常見人坐在院中,享受人丁旺盛的家族。勤儉持家,養育兒女,極其辛苦。<20170304發佈>
老奶奶勤儉持家,家中無男丁,僅有一妹後嫁林姓家族,負起傳宗接代的家族大事,招贅首任丈夫生一子,招贅第二任丈夫後因不習慣大家庭,先行解婚。第三任丈夫姓周,共生二子、三子(分姓周)、四子(分姓周)、五子及六子,另認養一女兒及生一女兒。

L劉國兆

L劉國兆
清江國小
http://www.cjps.tp.edu.tw/campus/office/principal1
清江國小
校長室-基本資料
由 admin 在 三, 02/05/2014 - 08:55 發表
校長室

校長(預算員額數:1人):綜理全校校務。

職稱 預 算
員額數 工作項目 聯絡電話
校長

劉國兆

1
綜理全校業務
其他臨時交辦事項
2891-2764 分機# 111
1  基本資料 2  教育理念 3  相關著作及專業表現 4  文章分享 5. 媒體報導

壹、基本資料

校長照片

一、學歷:
1.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學士
2. 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碩士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二、經歷:
1. 關渡國小三、四、五、六年級導師
2. 關渡國小教、學、總、輔處室主任
3. 臺北市教師會理事、總幹事
4. 臺北市非學校教育型態審議委員會委員
5.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委員
6. 臺北市教育審議委員會委員
7. 臺北市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8. 教育部九年一貫標竿一百推手活動訪問員
9. 中華民國全國家長教育協會理事

三、獲獎紀錄:
1. 教育部98年度友善校園獎傑出學務人員
2. 教育部102年度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3. 教育部102年度童軍教育績優個人獎
4. 教育部103年度童軍教育績優學校
5. 教育局102年度、103年度教育行銷獎

V梵谷

V梵谷
維基百科:
文森·威廉·梵谷(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紀艺术,尤其是野兽派與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的行列。他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十,次於第九偉大的17世紀畫家倫勃朗。

快速预览: 出生, 逝世 ...
1861年梵谷開始受教育,在學習語言包括法語、德語及英語表現不錯,但在1868年3月中斷學業,並在1869年7月在國際藝術品交易商公司見習。經歷了短暫的教職生涯後,他成為傳教士,向貧困的採礦工人傳教。直到大约27岁时,梵谷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卻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1]梵谷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梵谷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尤其在梵谷待在法國阿尔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谷深陷於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

梵谷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奧,其從不間斷、無私的提供梵谷經濟資助。有种说法是梵高生前出售的画作《红色的葡萄园》也是由他的弟弟拜托友人购得。[2]他們終身的友誼可於他們在1872年8月前往來的多封書信間查證。

姓名
「梵高」(Van Gogh)的發音,在英語與荷蘭語中皆有所變化。英語中,发音为/ˌvæn ˈɡɒx/ ,或 /ˌvæn ˈɡɒf/ (英國),或 /ˌvæn ˈɡoʊ/ 中不發音的gh(美國)。因此可能就是以英美音而譯作(文森·梵谷)標準荷蘭語中,荷蘭方言的荷兰语读音:[ˈvɪntsɛnt faŋˈxɔx](英语:Help:IPA for Dutch)。但以荷蘭語其音為(文森特·梵高和)。然而,儘管雙親來自荷蘭,梵高於布拉邦長大,並以布拉邦方言進行書寫;因此梵高很可能以布拉邦口音說他的名字:[vɑɲˈʝɔç](英语:Help:IPA for Dutch)[3]。在梵谷創作了許多作品的法國,[[IPA|[vɑ̃ ɡɔɡə]]]。法語發音為(文森·梵高格)

清江國小老師群錄2017

清江國小老師群錄

清江國小 105學年度 班級網頁列表列表

一年級

101 趙淑敏老師
102 曾麗美老師
103 吳麗娟老師


二年級

201 陳湘娥老師
202 范悅文老師
203 陳芝卉老師


三年級

301 柯娜雯老師
302 郭惠玲老師
303 程筱雯老師


四年級

401 葉瑩慧老師
402 蔡揚華老師
403 盧枝蘭老師


五年級

501 陳麒元老師
502 侯政彰老師
503 陳淨紋老師


六年級

601 呂雅芳老師
602 王美珍老師
603 李成碩老師
604 周淑卿老師


幼兒園

00 幼兒園主任
01 幼兒園海豚班
02 幼兒園孔雀班
03 幼兒園白兔班
04 幼兒園企鵝班


特教班級

資源班


科任老師

美勞 梁文馨老師
英語 李沿慧老師


學務處宣導專區

學務處 營養師
學務處 健康中心
學務處 反霸凌專區


其他單位

清江國小教師會
清江國小學校日
清江國小優質學校專區
清江國小植穗營
清江國小鄉土語言教學網
清江國小足球隊


家長會

清江國小家長會


powered by
(A  backed company)

L林玉品

L林玉品
出生於1935年10月13日
逝世於2017年1月21日

愛 你 4 想 你 4 謝謝 你 69
永远怀念
现择定于1月24日2017年(星期二)上午11时正出殡,随后移柩安葬于芙蓉仙境山庄风景墓园。
谨此敬告亲友们。

L林玉茹

L林玉茹
http://mingching.sinica.edu.tw/Report
博客來介紹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7686
林玉茹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研究專長
  臺灣商業史、社會經濟史、清代臺灣史、區域研究、臺灣海洋史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現職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助理研究員
  經歷
  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著作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437頁。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本書有日文書評,由九州大學堤和幸先生發表於《東洋史學報》,出版中)2000年。《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347頁。臺北:知書房。1996
李毓中
  一九六七年生
  學歷
  臺灣大學夜歷史系畢業
  西班牙Sevilla University博士候選人
  著作
  主要著作有《菲律賓簡史》(暨南大學,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