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人名錄
維基百科介紹:
詠春拳是近代新興及流行的武術。
葉問於1949年代從中國大陸來到香港,是第一個以詠春派為名稱的師傅教授這種拳術。於1968年成立詠春聯誼會(後改稱詠春體育會)。於1970年代起,葉問親授[1]徒孫梁挺師傅一
傳說
依據最早使用詠春拳名稱的一代名師葉問[6]所述:清康熙年間,廣東人嚴二因事被誣告,攜女嚴詠春遠徙四川大涼山腳。詠春年滿15時,有當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來逼婚。
大涼山白鶴觀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出身的比丘尼五枚師太攜詠春返山,授以武藝。詠春技成後返家擊敗土霸。
詠春婚後將武藝傳予夫婿梁博儔。
其後梁博儔再傳予梁桂蘭。
梁桂蘭再傳予黃華寶。
黃華寶為棲身「紅船」之粵劇演員,與曾獲另一少林寺武僧至善禪師教授六點半棍的同袍梁二娣為伍。兩人互相切磋武藝,彼此盡得所學,技法亦互相融合。
其後梁二娣將技法傳予佛山名醫梁贊[7][8][9]。
葉問長子葉準根據佛山永春拳的彭南陳述及研究,提出與父親不同的版本:清雍正年間,湖北藝人張五擅長攤手(粵劇做手),人稱「攤手五」。因故從北京流亡至佛山,組織紅花會館,教授戲曲及武藝。其拳術已經初具詠春拳的章法,經過近百年的流傳和發展,歷經嚴詠春、梁博儔、黃華寶、梁二娣等人的努力,詠春成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拳術,至梁贊始發揚光大[5]。
歷史
1948年由筆名「我是山人」的陳勁先生,根據梁贊比武事績改編寫成及在佛山出版了「佛山贊先生」。陳勁於49年後來到香港,50-60年代於晶報撰寫武術小說,包括重新編撰「佛山贊先生」。
梁贊
梁贊(1826至1901年),原名梁德榮,廣東鶴山古勞人,享壽75歲,
葉問於1950年代來到香港後,香港報紙亦連載有《佛山贊先生》的武俠小說,「贊先生」被尊稱為「詠春拳王」。傳人有人稱「找錢華」之陳華順。
梁德榮,廣東鶴山古勞人,在古勞出生。他承繼了父親位於佛山筷子街經營中醫及跌打醫館後訂名為榮生堂[10]。「杏濟堂」及「贊生堂」等名稱,為陳勁所創作。
梁贊18歲時先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欽州蛇形洪拳。後梁二娣將梁贊引薦到亦師亦友之黃華寶〈四川梅花拳詠春〉門下。黃華寶亦是鶴山人,與贊是同鄉。黃華寶將詠春拳秘密傳授與梁贊。並告誡不可以將此拳公開發揚;否則違背祖師等語。
梁德榮(贊先生)約於1870年至1890年,在榮生堂內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從此奠下詠春拳的良好基石。
梁贊年花甲後,由於長子梁春早逝,次子梁璧成為了其醫術及武學的繼承人。那時梁璧已經離開佛山去了香港在布匹行工作,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榮生堂交託與陳華順,贊退休後返回古勞。順為杏壇人,故小說佛山贊作者又稱此時的醫館為杏濟堂。
梁璧(1845-1911年),自小追隨父親習拳(比陳華順早20多年),後到香港與朋友經營綢緞店,1909至1911年傳技於葉問。他應該是對詠春之歷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為理解的傳人。日後對葉問影響最大。
陳華順
陳華順(1849年-1913年),享壽64歲。順德馬寧杏壇人,順德出生,後居佛山,以「兌換銀錢」(找錢)為業,綽號找錢華。身材高大,臂力驚人。他知道梁贊(佛山贊先生)的比武事跡,時常從門縫裡自觀自學,終於在39歲時追隨已62歲的梁贊學習詠春拳。梁贊去世,陳華順於1904年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教授詠春拳術。約於61歲(1907年左右)收葉問為徒[11]。
陳華順於1904至1910年間授拳,傳人共有16人。大師兄吳小魯、二師兄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陳汝錦和封門弟子葉問等。
陳華順在1910年後,因為中風的關係,隱居順德馬寧杏壇;佛山的跌打醫館,便交由陳汝棉負責。
陳華順傳人
陳汝棉
陳汝棉(1884年—1942年)為陳華順的獨生子。其父在他8-9歲時,便教他詠春拳。由於陳汝棉在13-4歲時,脾氣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別人打架,所以有貔貅棉之稱號,貔貅即是頑皮的意思。陳汝棉與鄰村昌教鄉的一個年老花洪拳教頭黎三興女兒黎好(妙顯)結婚。陳華順晚年中風,返回順德故鄉;佛山的跌打醫館,便交由陳汝棉負責。
陳汝棉育有3子,即陳家燊、陳家廉及陳家齊。隨習父系拳術外,亦加上母系的大展手,一字劍及雙刀拆棍等洪家技巧[12]。所傳弟子中除其三子外,較為知名者有南海人招就和甘紹才。
陳汝棉在1932年遷往廣西梧州設館,名「佛鎮陳館」。教授「少林永春拳」[13]。於1942年離世。
吳仲素
吳仲素父於佛山開設缸瓦店,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隨後(約1904年後)將缸瓦店交付於陳華順。並將仲素與兄小魯一同受託於陳華順,成為陳華順首兩名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當時陳華順在舖內正式開始授徒。
兩年後(約1906年)追隨陳華順租用葉氏桑園大祠堂設醫館並授徒。直至3年後(約1909年)陳華順輕微中風,自覺年老回鄉養病。
吳仲素遷到普君墟綫香街開設醫館並授徒。很多富家子弟,如有記盲公餅何兆初,李眾勝堂少東李賜豪,英聚茶樓司庫梁福初等也慕名求學。
30年代,姚氏鴉片煙館禮聘阮濟雲睇場,其弟阮奇山及煙館太子姚才得以學習其蛇形拳術近10年[1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皇軍南下前,阮濟雲1939年到越南,煙館由吳氏接任睇場[a],而阮奇山及姚才有機會學習詠春拳。及後,吳仲素到香港,姚才曾兩度請得其師公郭寶全到佛山加以指導。
據說戰時,吳仲素曾在香港筲箕灣設館,但時間甚短。和平後返回佛山,由姚才兄弟等前徒弟供養。
葉問
葉問(1893年-1972年)本是佛山世家子弟,後習藝於陳華順。1950年,於香港發揚詠春拳[9]。傳人有梁相(梁相弟子包括:江強[啓蒙師父為駱耀後受業於梁相]、鄭傳勳、郭強中醫、梁錦棠、布建華、吳華森、陳春保和梁冠等。)、駱耀[15]、袁九會、徐尙田、古生、招允、黃淳樑、梁挺、唐祖志、何金銘(澳門)、盧文錦(台灣)、李小龍(美國)、梅柄華(又名余有顯,美國)、梅逸(美國)、長子葉準和次子葉正等,他們都遵照其遺志,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個角落。
故葉問為發揚詠春拳至全世界再記一功。其中弟子之一的李小龍更以詠春拳作為武術基礎,發展出截拳道。
從梁博儔起、梁蘭桂和黃華寶皆沒有設立武館之習慣。梁贊在醫館中教習,陳華順在缸瓦店內授拳,吳仲素在俱樂部中,傳授詠春拳術。
詠春體育會
葉問於1966倡議其弟子組成詠春聯誼會(後改稱詠春體育會),得到鄧生探長、同僚彭錦發及藍賢發在經濟上支持及於彌敦道創立,1968年向香港警務處註冊成立社團,為最早註冊的國術團體[16]。第一個訓練班由梁挺主持。詠春聯誼會後來遷往旺角水渠道的自置會址,1974年正式以詠春體育會名稱註冊成為非牟利的有限公司。
葉問兩名兒子於父親離世前數月開辦葉問體育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