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燦
維基百科介紹:
鄭文燦(1967年7月6日-),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臺灣桃園市八德區人,農家子弟出身、家貧半工半讀,民主進步黨籍,現任桃園市市長。建中畢,考取臺大電機系,取得臺大社會系學士[1]及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服役於中華民國國軍動員部隊。
Quick facts: 前任, 繼任 …
鄭文燦
Cheng Wen-tsan 桃園市第1-2屆市長
現任
就任日期
2014年12月25日前任改制前:吳志揚(桃園縣縣長) 民主進步黨桃園縣黨部主任委員任期
2009年12月25日-2014年7月5日前任陳志謀繼任陳賴素美行政院新聞局第24任局長任期
2006年1月25日-2007年4月20日前任姚文智繼任謝志偉桃園縣議會第14屆議員任期
1998年3月1日-2002年2月28日選區第三選區個人資料性別男出生1967年7月6日(51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桃園縣八德鄉
(今桃園市八德區)國籍 中華民國政黨 民主進步黨配偶林俞汝暱稱胖周瑜、燦哥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經歷
桃園市市長(直轄市第1屆)
(2014年12月25日-2018年12月24日)
桃園市市長(直轄市第2屆)
(2018年12月25日-2022年12月24日)
民主進步黨桃園縣黨部主委
(2010-2014)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發言人[現任]
行政院新聞局局長
海峽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
桃園縣議會第十四屆第三選區議員
(1998-2000)
桃園縣議會民進黨團幹事長
(2000)
立法委員邱垂貞辦公室主任
(1992)
新國會聯合研究室研究員
陳定南台灣省長競選總部文宣部主任
呂秀蓮桃園縣縣長競選總部青年軍負責人
陳水扁呂秀蓮總統競選總部新聞部主任
(2004)
謝長廷蘇貞昌總統競選總部新聞部主任、發言人
(2006-07)
民主進步黨文宣部主任
(2004)
民主進步黨組織部主任
(2009)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發言人
民主進步黨主席室特別助理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副會長
(1989-90)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研究社首屆社長
(1988-89)
國立臺灣大學《臺大學生報》首屆社長
(1988-89)
野百合學運第二屆七人決策小組
(1990)
Close
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行政院發言人、海基會副秘書長、民進黨中常委、民進黨中執委、民進黨文宣部主任、桃園縣議員和野百合學運決策小組召集人。曾任民進黨桃園市黨部主委、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發言人,現任台灣新社會智庫召集人。2014年,鄭文燦獲民進黨提名參選桃園直轄市市長選舉[2] ,以五成餘的得票率爆冷門擊敗尋求連任的中國國民黨籍縣長吳志揚,當選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後的首任桃園市市長[3][4],並以47歲之齡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直轄市市長,僅次於陳水扁當選臺北市市長時的44歲 。2018年,在桃園市長選舉順利連任,成為民進黨首位以換屆選舉連任的桃園市市長當選(呂秀蓮是以補選上任,首位民進黨籍桃園縣長)。
生平
校園時期
臺大學生報社第一屆社長(1988-89),將校園刊物報紙化;同時兼任台大台灣研究社首屆社長。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副會長(1989-90),推動完成「學生憲章」(學生會自治規程),作為學生自治基礎。
1989年2月28日策畫台大第一場公開紀念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台大文學院院長林茂生)的追思會;同年9月28日策畫跨校大學生與教授的街頭大遊行,推動修改大學法、落實學生自治、教授治校和大學自主等訴求。
1990年3月野百合學運期間擔任決策小組召集人,提出解散國民大會等四大訴求,當時運動促成1992年廢除萬年國會,全面改選。
幕僚經歷
1992年任職新國會聯合研究室(後更名為新國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提出工會法等勞工法案修正版本。同年擔任邱垂貞立委辦公室主任,提出桃園航空城構想。[5]
1993年擔任高植澎澎湖縣縣長總部競選文宣策畫。
2004年擔任陳水扁、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競選總部新聞部主任。
公職黨職
2000年擔任桃園縣議會民進黨黨團幹事長。
2003年任民主進步黨文宣部副主任,2004年5月任民主進步黨文宣部主任。[7]
2006年1月,出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並兼行政院發言人,於新聞局長任內大力推動支持台灣電影發展。
2007年4月,處理台灣電視公司公股釋股案時,因宴請日資股東富士電視台事件,請辭獲准,並轉任行政院政務顧問。[8]同年10月,出任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
2008年5月,再任民主進步黨文宣部主任;同年擔任謝長廷、蘇貞昌總統大選競選總部新聞部主任、發言人。
2009年9月,轉任民主進步黨組織部主任;12月桃園縣長選舉結束後,任中央黨部主席室特別助理、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發言人,並兼任民進黨桃園縣黨部主任委員。
2011年獲民進黨徵召參選第八屆桃園縣第一選區立法委員。
2013年5月,兼任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發言人。
2014年11月,參與六都選舉,當選為升格後的首任桃園直轄市市長[9]。
桃園市長任內
桃園鐵路高架化工程改為地下化:中止吳志揚時期的鐵路高架化工程,並改為地下化。主體工程由交通部辦理,桃園市政府則負責周邊都市發展,鐵路地下化預定工期8年完成。鐵路地下化方案,除桃園、內壢、中壢等3座原有車站外,將增設中路、永豐、中原、平鎮等4座通勤車站,拆除8座高架橋、8個地下道、20個平交道,消弭前後站阻隔。地下化可行性研究報告,已於2017年7月獲行政院核定,進入綜合規劃及工程設計階段,機場捷運A23中壢站及鐵路地下化先導工程2018年9月動工,進行地下降挖、新增地下街、站體改造等前期工程,鐵路地下化預計2020年動工。[10][11][12]
捷運綠線正式動工,八德、蘆竹高架段工程分別於2018年10月15日、17日動工,捷運綠線將橫跨桃園、八德、蘆竹、大園,連結台鐵與機捷,並串聯捷運三鶯線,預定動工7年後陸續通車。
推動桃園捷運棕線,並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行政院已於107年5月1日核定桃園捷運棕線可行性研究案,預計於可行性研究通過後2年核定綜合規劃、綜合規劃奉行政院核定後8年完工通車。
強調民主、透明的「綠色經濟版」的航空城計畫,揮別爭議,讓航空城計畫定案啟航。土地交易資訊公開上網、完成30場全區聽證,都市計畫2018年3月審定,9月起,進行地上物查估。2019年完成第三跑道環評、2020年3月完成區段徵收計畫核定。
桃園的社會住宅以多元住宅政策推動,包含1萬戶每月4,000元租金補助,並提供原住民族約1,000戶、20至40歲單身青年約1,000戶租金補助,以及1,600戶包租代管措施,社宅能量達12,000戶;興建社宅部分,第一階段以市有土地興建及公辦都更推動社宅,分別有12處基地、約4,600戶社會住宅,2019年「中路二號」及「八德二號」2處社宅,會有近600戶釋出;第二階段以優先開發楊梅、平鎮社會住宅、航空城社會住宅,並規劃機場捷運沿線、鐵路地下化整體開發區,興辦將達12,000戶,整體總量達24,000戶。[13]
推動桃園路平專案計畫。預計自2015年起,8年投入100億,全面改善桃園市15米以上市區道路及百分之七十的市、區道(原縣道、鄉道),路平計畫改善175條、374公里道路,拓寬36條、新闢25條道路,更新28.5公里人行道,打通桃園59處瓶頸路段。路平專案改善工程內容包含路平四階段:(一)協調地下管線先施工、(二)路基改善及孔蓋調降、(三)路面刨除鋪新及(四)提升20%維生孔蓋。
提升桃園大眾運輸使用率,增加13條公車路線、接收97條公車路線、88條免費公車路線,搭配市民卡買一送一優惠,2017年桃園公車運量成長571萬人次。[14]
改善14座老舊停車場,例如桃園區西門地下停車場、中壢區中央地下停車場,進化成智慧停車場;規劃新建6座立體停車場、11處平面停車場,並申請前瞻計畫經費,推動增設14個地下停車場,如桃園區文昌公園、中壢區中壢國小、文化公園、八德區北景雲運動中心及北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配合公園與公設更新,總計新增4,272個汽車停車位、1,813個機車停車位。[15]
推動老街溪全流域整治,於老街溪上游興闢伯公潭及八角塘親水工程及龍潭運動公園礫間帶淨水系統,於中游進行綠地整治、護岸及景觀改造工程,下游則規劃整治到青埔一帶;另配合中壢地區污水下水道系統BOT計畫,以改善老街溪水質。[16]
推動南崁溪全流域整治,從上游舊路溪段起進行排水改善,設置山尾礫間帶,加強淨化工業區汙水,加上水汴頭大橋下游礫間帶,新建「倒伏式攔河堰」及側流箱涵,並連結自行車道斷點,南崁溪印象大橋將在2019年完工;桃園區朝陽公園設置礫間帶、水語環教園區,並於支流東門溪興建溪水截流站,輸送至水資中心淨化處理。
桃園污水下水道接管率,目前從5%增加到15%。推動12個污水下水道系統,成長率六都第一,預計6年後增加30萬戶接管,全市接管率達到60%。
推動「一區一埤塘公園」計畫,預計就桃園各區之大型埤塘規劃設置共30座埤塘生態公園,以提供市民休閒、景觀、活動舉辦空間之功能。
制訂全國首部「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增設606處太陽能屋頂,累積裝置容量123.7MW;推動購買電動機車補助最高,以及電動巴士數量全國最高、購車補助。2021年桃科園區生質能中心開始營運,促進循環經濟。[17]
成立全國唯一青年事務局,規劃打造3+3青創基地,其中,3大青創基地:青創指揮部、新明青創基地、安東青創基地已啟用;3大青創聚落:虎頭山物聯網創新基地、亞洲·矽谷創新研發中心、幼獅國際青年創業村,將形成創新創業生活圈,增加年輕人發展機會。
打造文化地標,興建市立圖書總館、市立美術館、流行音樂劇場、橫山書法藝術館、國家原住民文創中心,讓桃園擁有國際級藝文場館;另外,向中央客委會爭取經費,以桃園客家文化、歷史特色推動建設,啟用崙坪文化地景公園,龍潭台灣客家茶文化館、新屋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平鎮1895乙未戰爭紀念公園、北區客家文化館,4大建設已陸續動工,實踐桃園是浪漫台三線第一站。
推行「三三三生育政策」、「健康幸福家庭補助計畫」、「公立幼兒園免學費,就讀非營利或私立幼兒園每學期補助1萬5,000元」、「非營利幼兒園每月收費從5,000元調降到3,500元」等政策,降低年輕家庭生育負擔,助於桃園市之人口增加。
第一任期4年,增設47所公立、非營利幼兒園,增加163班、4,750個名額,增加數全國最多。規劃至2020年全市將再增設38園、139班、4,248個名額。
推動5年22億元,改善老舊校舍,已補強290棟,並興建11所學校活動中心、19所興建規劃中。並推動3年12億班班有冷氣計畫。
推動「多元轉運」計畫,型塑桃園市為多元核心都市。即配合鐵路地下化,規劃於桃園、中壢及內壢火車站,設置2大1小的轉運中心,並預計設置5個轉運站,分別是桃園經國轉運站、龜山A8長庚轉運站、中壢A21環北轉運站、八德交流道轉運站、大溪埔頂轉運站,發展都會區轉運站。俾使桃園交通樞紐成為多元核心發展,並可將人流、車流匯聚於轉運站或轉運中心,避免造成交通負擔。[18]
社會福利方面,以一區一公托中心、一區一親子館、一區一日照中心為推動方向。任內共推動設置大園、桃園區陽明綜合大樓、中壢區新明市場、八德區代表會、瑞泰原住民集會所、楊梅區農會、蘆竹區南崁示範幼兒園、新屋代表會、觀音區文教大樓、大溪區農會等地之公托中心。[19][20]
針對復興區原鄉施政,原民局編列全國最高13.5億預算,在道路改善、民生用水、通訊防災、觀光行銷等方面照顧復興區,包括增設後山第一台ATM、建置46簡易自來水系統、增加3個自來水加壓站,增設10座不斷電防救災基地台;完成合流部落重建,啟用小烏來天空繩橋、重建新溪口吊橋。興建巴陵綜合行政中心,加強防災管理,巴陵加油站預計2021年完成。
實現財政紀律,桃園市於升格前債務為262億元,至2018年1月止則為185億元,負債六都最低。惟其稱可運用舉債空間,或以變賣市有土地,以因應各項大筆支出,例如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或是桃園捷運綠線。[21]
爭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