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駱以軍

駱以軍
維基百科介紹:
駱以軍(1967年3月29日-),生於臺北市,祖籍安徽省無為縣,臺灣專職作家。

Quick facts: 出生, 職業 …

駱以軍

攝於2008年台北國際書展

出生1967年3月29日(51歲)
 中華民國臺北縣職業專業作家國籍 中華民國教育程度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學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創作時期1989年─體裁詩、散文、小說、劇本、童話主題時空的交錯與真實、虛構的交織[1]文學運動字母會代表作《降生十二星座》、《西夏旅館》獎項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紅樓夢獎等配偶鄭穎兒女2子受影響於張大春[2]、朱天心 、王文興[3]、七等生[4]、伊塔羅·卡爾維諾[5]

Close

生平、寫作風格與評論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學士、國立藝術學院(現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駱以軍的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及文學評論,曾獲多項重要華文文學奬,且作品多次獲選《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2007年並參與愛荷華寫作計畫。
大學時期從森林學系轉系至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適逢小說家張大春、楊澤、翁文嫻等人於該系任教,駱以軍得以受到這群優秀的臺灣文學創作者啟蒙,開始創作,並參加該系文學創作社團「世紀末」。[6]尤其受到以後現代主義、魔幻寫實主義、後設小說技法出名的張大春影響最為深切,他在大學二年級曾選修張大春的「現代小說」課程,並曾表示:「在課程中,我學到了不是小說技巧的討論,而是小說本質的東西」[7]。
大體說來,駱以軍擅長以大量壓得令人喘息不過來,卻入木三分的文字造句,進而堆砌整個段落。因為師承張大春,1993年出版的首部小說《紅字團》被視為帶著張大春的腔調而寫成[8]。但是自第二本作品《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開始,則與張大春漸行漸遠,開始塑造出自己的文風,他克服張大春的自覺是「……當時我覺得我要擺脫『張大春』,我要抓我自己書寫的節奏,我反而大膽地把詩的部分滲透進小說。」[9]該部小說中的〈降生十二星座〉一般被視為他個人的代表作,甚至是世紀末臺灣中文小說的經典之一[10]。該篇作品藉由電動玩具、西洋星座、酒吧遊魂等故事時間主軸,以蒙太奇式手法拚貼交錯而成。一般小說裡所謂的時間與意義,經過他巧妙的肢裂分解,竟能再度對比甚至組合起來。時間和空間向量在駱以軍的小說中交會揉合,各種生活經驗、八卦新聞、電視節目、電玩遊戲、傳聞耳語、回憶夢境、書信閱讀等材料交織出他的創作。就像俄羅斯娃娃一樣,一個故事衍生出另一個故事。
在寫作上克服張大春後,被他取而代之的習藝對象應是朱天心。不過駱以軍在寫作敘事時直接了當地夾雜著荒淫和猥褻、戲謔和自嘲,則是朱天心不能也不願企及的。[11]他曾談過自己的小說創作觀:「……於是我感興趣的,或者是局部的探索——某種懸置、焦慮的情緒處理;或者是嘗試將時間座標拆卸後失序漂浮的人心;或是一些模糊遙遠的傳言——我喜歡從這些開始,譬如時間可由迴廊或是壓扁成字符單元的敘述來處理,這些應被允許是『未完成』或『仍在摸索』吧。我並沒有很清楚地意會或選擇了『後現代』的敘事策略,而只是在這種『局部』的冒險中去體會我們這一代確確實實『被造成』的歷史失重感、蒙太奇式的身世切割、獨白式的聲音氾濫了替代的敘事主體[12]。」

軼事

為了精進自我寫作能力,駱以軍常抄寫許多中外文學經典,據聞大學時代曾練習抄寫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馬奎斯《百年孤寂》、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與太宰治等人的作品多次[13]。

駱以軍自稱來自月亮天蠍、以及紫微命盤中他生來屬於的「八宮人」,他說:「八宮人掌管死亡、慾望和暴力,所以我天生受這股驅使,比如讀到大江健三郎描寫那種被惡的傷害,或是納博可夫極致的變態,總是非常悸動[14]。」

2012年駱以軍曾和導演柯一正、戴立忍、陳玉勳、吳乙峰與愛亞等60位藝文界人士組織「快閃反核活動」,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上排人字呼「我是人,我反核」口號。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依公共危險罪約談之,但同時於其他地點的相同活動卻無事,經臺北市政府表態後,警方宣布取消約談[15]。

2012年散文作品《臉之書》乃集結自倍受爭議的八卦雜誌《壹週刊》之專欄,內容描述他與兩個兒子的互動關係、使用臉書的生活經驗等。結果2013年底唐諾曾批評:「以駱以軍的能耐、地位跟大家對他的愛護與期待,那本書是絕對不應該出的,那是一本垃圾。」雖然駱以軍回應「他對我很嚴厲,這是一個美好的事。」,但他也表示為了維持生活家計,不得不在該週刊上連載此專欄[16]。

著作

小說

短篇小說集

《紅字團》(聯合文學,1993年,ISBN 9575225813)

《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皇冠文化,1993年,ISBN 9573310260)

《妻夢狗》(遠流,1998年,ISBN 9578286058)

《我們》(印刻,2004年,ISBN 9867420233;簡體字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6月,ISBN 9787020091713)

《降生十二星座》(印刻,2005年,ISBN 9867420322)(實為新版之《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二書除序文外,內容相同)

長篇小說

《第三個舞者》(聯合文學,1999年,ISBN 957522258X)

《月球姓氏》(聯合文學,2000年,ISBN 9575223047)

《遣悲懷》(麥田出版,2001年,ISBN 9574697096;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ISBN 9787208101081)

《遠方》(印刻,2003年,ISBN 9867810481)

《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印刻,2005年,ISBN 9789867420961;簡體字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ISBN 9787549509331)

《西夏旅館》上、下冊(印刻,2008年,ISBN 9789866631276;簡體字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ISBN 9787549502783)

《女兒》(印刻,2014年,ISBN 9789865823856;簡體字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ISBN 9787549560028)

《匡超人》(麥田,2017年,ISBN 9789863445296)

散文

《我愛羅》(印刻,2006年,ISBN 9867108302)

《經驗匱乏者筆記》(印刻,2006年,ISBN 9789866631313)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印刻,2009年,ISBN 9789866377051)

《臉之書》(印刻,2012年,ISBN 9789866135767,另隨首刷書附贈《側臉手記》;簡體字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ISBN 9787549554591,全二冊:〈砸碎的時光〉、〈種樹的男人〉)

《小兒子》(印刻,2014年,ISBN 9789865823610)

《願我們的歡樂長留:小兒子2》(印刻,2015年,ISBN 9789863870821)

《肥瘦對寫》(與董啟章合著)(印刻,2016年,ISBN 9789863870913)

《胡人說書》(印刻,2017年,ISBN 9789863871422)

《純真的擔憂》(印刻,2018年,ISBN 9789863872566)

《計程車司機》(印刻,2018年,ISBN 9789863872573)

童話

《和小星說童話》(皇冠文化,1994年,ISBN 957331147X)

《駱以軍詩集 - 棄的故事》(駱以軍自費出版,1995年)

《棄的故事》(印刻,2013年,ISBN 9789865933487)

劇本

《傾斜》(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製作劇本,1995年)

繪本


《咖啡館裡的交換故事》(李亞、希牛、王彥鎧、林怡潔、蕭雅全、駱以軍、陳永凱、孫梓評、火柴、藍漢傑、丁丁&阿巧、郭昱沂、曾玉潔等人合著,大塊文化,2010年5月,ISBN 9789862131848


《小兒子1 :夜晚暴食暴龍》(印刻,2018年10月,ISBN 9789863872443


《小兒子2 :命大的蟑螂》(印刻,2018年10月,ISBN 9789863872450


《小兒子3:游泳》(印刻,2018年10月,ISBN 9789863872504


《小兒子4:爛傘》(印刻,2018年10月,ISBN 9789863872511


《小兒子5:吵架》(印刻,2018年10月,ISBN 9789863872597


主編


《98年小說選》(駱以軍主編,九歌出版,2010年3月,ISBN 9789574446650


《媲美貓的發情──LP小說選》(黃錦樹、駱以軍主編,寶瓶文化,2007年9月,ISBN 9789866745041


相關評論


以下依發表或出版時間為順序:


游喚,〈一首問題詩的問題詮釋〉,《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1期,1990年6月。


姚一葦,〈試解讀〈手槍王〉〉,《手槍王─第十三、十四屆時報文學得獎作品集》,臺北:時報,1991年10月。


朱天心,〈讀駱以軍小說有感〉,《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臺北:皇冠,1993年11月。


吳潛誠,〈炫燿的「後現代」表演者〉,《中國時報》,1994年1月20日。


楊照,〈年老卻蒼老的聲音─評駱以軍的小說集《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民眾日報》,1994年1月29日。


林燿德,〈空間剪貼簿─漫遊晚近台灣都市小說的建築空間〉,《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臺北:時報,1995年11月。


向陽,〈「臺北的」與「臺灣的」-初論臺灣現代文學的「城鄉差距」〉,《當代臺灣都市文學論─以世紀末視角透視文學書寫中的都市現象》,臺北:時報,1995年11月。


翁文嫻,〈在時間中傾斜的甬道─訪駱以軍〉,《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1995年9月。


羅葉,〈兀自少年的銀樺─駱以軍詩集《棄的故事》讀後〉,《現代詩》,第29期,1997年6月。


陳光興〈流離海外知識份子的歷史軌跡-霍爾訪談之一〉,《當代》,第122期,1997年10月。


馬森,〈駱以軍—時間之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季刊,第7期,1998年1月15日。


羅時瑋,〈流離的憂鬱-臺北的鄉愁經驗〉,《建築》,1998年6月。


王德威,〈徵逐夢境間─《妻夢狗》〉,《中國時報》,1998年7月30日。


黃錦樹,〈小說與故事的隔壁關係─評《第三個舞者》〉,《中央日報》,1999年9月20日。


鍾文音,〈無根的家族樹〉,《中國時報》,2000年12月7日。


張殿,〈以記憶應答父親〉,《聯合報》,2000年12月14日。


廖炳惠,〈來自懵懂的記憶角落〉,《中央日報》,2001年1月3日。


焦桐,〈深情的家族拼圖—駱以軍《月球姓氏》〉,《中央日報》,2001年4月9日。


江世芳,〈駱以軍文寄邱妙津,小說新作「遣悲懷」七問世〉,《中國時報》,2001年6月20日。


吳叡人,〈薛西弗斯的鄉愁〉,《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年8月。


柯品文,〈那些夾雜在小說書寫中的生命議題─評駱以軍《月球姓氏》〉,《書評》第53期,2001年8月。


翁文嫻,〈論臺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第13期,2001年10月。


王德威,〈鴕鳥離開手槍王〉,《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2001年10月。


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的死亡敘事〉,《遣悲懷》,臺北:麥田,2001年11月。


陳國偉,〈世界秩序的汰換與重置──駱以軍小說中的華麗知識系譜〉,《第五屆青年文學會議》,《文訊》,2001年11月。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2001年11月。


李奭學,〈神聖與褻瀆〉,《聯合報》,2001年12月17日。


黃錦樹,〈死者的房間--讀駱以軍《遣悲懷》〉,《聯合文學》,2002年1月。


廖炳惠,〈預知死亡,話別災難〉,《中央日報》,2002年1月7日。


王俊三,〈遺體小說的嘗試〉,《中國時報》,2002年1月27日。


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第31期,2002年11月。


張瑞芬,〈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2002年12月。


楊佳嫻,〈這是一個弄錯地圖的故事─談駱以軍〈中正紀念堂〉的空間記憶與歷史隱喻〉,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2002年11月;後收入《文訊》第206期,2002年12月。


黃錦樹,〈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的抒情轉折〉,《謊言或真理的技藝》,臺北:麥田,2003年1月。


張梅芳,〈註定要放浪形骸底/白色軀幹──評駱以軍詩集「棄的故事」〉,《臺灣詩學詩刊》,第1期,2003年5月。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6月。


范銘如,〈靈光閃爍的迷魅─遠方〉,《中國時報》,2003年7月27日。


王德威,〈父親的病〉,《聯合報》,2003年8月6日。


王德威,〈魂兮歸來〉,《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讀駱以軍《遠方》〉,《印刻》,第3期,2003年11月。


徐宗潔,〈我們是那樣被設定了身世─論駱以軍《月球姓氏》與郝譽翔《逆旅》中的姓名、身世與認同〉,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2003年11月。


王德威,〈老去空餘渡海心〉,《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臺北:麥田,2004年2月。


張耀仁,〈叫我癡漢/惡漢!小論駱以軍現象〉,《聯合報》,2004年4月16日。


言叔夏,〈我的哭牆與我的罪─訪 / 評駱以軍〉,《幼獅文藝》,第605期,2004年5月。


張耀仁,〈趕赴一場「文人街頭」的盛會〉,《聯合文學》,第237期,2004年7月。


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年4月。


楊佳嫻,〈離/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臺北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第398期,2005年7月。


莊宜文,〈曝光的底片-讀駱以軍《我們》〉,《文訊》,第238期,2005年8月。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2)-時間製圖學〉,《清華學報》,第35卷2期,2005年12月。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1)-空間考古學〉,《中外文學》,第405期,2006年2月。


周家睿,〈周家睿vs駱以軍〉,《壹週刊》,第246期,2006年2月。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406期,2006年3月。


羅嘉薇、馮復華、陳義芝羅智成、駱以軍-美夢與惡夢邂逅〉,《聯合報》,2006年12月5日。


祈立峰,〈作一哥,實難為—讀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臺灣文學評論》,第7期,2007年1月。


張耀仁,〈惦記著那些在他們身世裡的自己—訪駱以軍〉,《明道文藝》,2007年9月。


蔡逸君,〈搜尋駱以軍的幾個關鍵字〉,《經驗匱乏者筆記》,臺北:印刻,2008年9月。


林欣誼,〈駱以軍魔性操練之登峰造極 47萬字《西夏旅館》上場〉,《中時電子報》,2008年10月5日。


廖炳惠,〈全球離散之下的亞美文學研究〉,《海洋文化學刊》,第5期,2008年12月。


蔡昀臻,〈如果在冬夜,一個說故事的人-專訪駱以軍〉,《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3期,2009年9月。


周廷威,〈駱以軍小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4月。


李癸雲,〈「我是棄」——論駱以軍《棄的故事》之主體認同與遺棄美學〉,《台灣文學研究第五期》,2013年12月。


得獎紀錄


More information: 年度, 作品 …


外部連結


駱以軍Facebook的專頁


西夏旅館 - 駱以軍部落格


明周文化 - 駱以軍專欄 - 靜靜的生活


國立臺灣文學館 - 臺灣作家作品目錄


註定要放浪形骸底/白色軀幹 ─ 評駱以軍詩集《棄的故事》(上)


註定要放浪形骸底/白色軀幹 ─ 評駱以軍詩集《棄的故事》(下)


駱以軍作品研討會會議文章集/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未來 - 思考實驗室[永久失效連結]


2008開卷好書獎BV:西夏旅館BV‧拍片側記


十年:訪駱以軍 ─ 張耀仁部落格


裹小腳刑傷——側看駱以軍 ─ 潘弘輝部落格[18]


我的哭牆與我的罪-訪/評駱以軍 ─ 劉淑貞[永久失效連結]


駱以軍耗時4年築成《西夏旅館》 - 李維菁[永久失效連結]


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網-文學史——駱以軍


駱以軍數位主題館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