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長青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施國文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王銘琬
劉黎兒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呂蒙
呂蒙正
呂蒙正
H:宋代呂蒙正。廟中常見呂蒙正勸世文,又看三國有士別三日的呂蒙。
維基百科介紹:
呂蒙正(946年-1011年),字聖功。宋代河南洛陽人,知名大臣,曾三度拜相,贈中書令。
家族
有七子出仕:呂從簡、呂惟簡、呂承簡、呂行簡、呂務簡、呂居簡、呂知簡。
六女,長女嫁光祿寺丞直集賢院孫暨,次女嫁刑部侍郎參知政事趙安仁,三女嫁太常博士周漸,四女嫁觀文殿學士尚書右丞丁度,五女早夭,六女嫁永州推官楊巽。
簡表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授將作監丞,通判昇州。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拜左補闕,知制誥。
端拱元年(988年),罷李昉,拜戶部尚書、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
淳化二年(991年),因自己所提拔的妻族諫官宋沆事,被貶為吏部尚書。
淳化四年(993年),復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
至道元年(995年),授尚書省左僕射、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第三次拜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
咸平五年(1002年),拜司空,授門下侍郎
咸平六年,上書求解政事,改太子太師,封萊國公。以知人著稱,呂夷簡、富弼等人皆受其賞識,自道:「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呂夷簡,真乃宰相器也!」
景德二年(1005年)辭官回鄉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病卒,贈中書令,諡文穆,累贈太師兼尚書令、秦國公。
軼事
據稱呂蒙正喜歡喝「雞舌湯」,每餐必飲,呂家廚房每天都屠宰成千上百隻雞,為的就只是做一碗雞舌湯。[1]
著作
破窯賦
呂蒙正 - 勸世文
文章日期:01/20/2008 12:51 am
呂蒙正 - 勸世文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
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
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跖年長,豈是善良之輩。
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
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
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
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醜之婦。
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
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
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注福注祿,命裡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
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
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
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
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 - 時也、運也、命也。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夏原吉
夏原吉
H:明朝認真做事的官員。
朱棣臨終交待「北征……還至榆木川,帝不豫,顧左右曰:夏原吉愛我」。
見於《明史·夏原吉傳》。夏原吉是明初傑出的政治人物,歷事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朱棣時官至戶部尚書,執掌戶部二十餘年,是大明帝國的財務總管。
維基百科介紹:
夏原吉(1366年-1430年),字維喆,號麓潛子,湖廣行省潭州府湘陰縣縣城夏家橋人,籍貫江西德興,明朝初期官員,長期擔任戶部尚書。
快速預覽: 夏原吉, 籍貫 ...
夏原吉
夏原吉像,取自明王圻、王思義撰《三才圖會》
大明少保兼太子少傅戶部尚書
籍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饒州路德興縣族裔漢族字號字維喆,號麓潛子諡號忠靖出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潭州府湘陰縣逝世明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
行在順天府親屬夏時敏(父)
夏蠧(子)著作
《萬乘肇基集》
《東歸稿》
《夏忠靖公集》
關閉
夏原吉早年以鄉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制誥。建文年間,任戶部右侍郎,後充採訪使。靖難之役後,為戶部尚書,與蹇義並稱於世。此後又相繼輔佐明仁宗、明宣宗,政績卓越。宣德五年(1430年)逝世,贈太師,諡忠靖。
生平
早年經歷
父親夏時敏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德興(今江西省德興市)人。因任湖廣湘陰縣(今湖南省)教諭,於是在那裡成家定居。夏原吉十三歲時喪父,他致力於學問,以贍養母親。獲鄉薦而成為太學生,被選入宮中書寫制誥。有時太學生們大聲喧笑,夏原吉卻端坐不動。明太祖看見後覺得他很不平凡。升任戶部主事[1]。夏原吉所在的部門事務繁瑣,但他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尚書郁新很賞識他。有劉郎中忌妒他的才能,正好郁新彈劾各部門中辦事懶惰的人。明太祖想寬恕他們,郁新堅持不行。明太祖大怒,問:「這是誰教你的?」郁新叩頭說:「是堂後的書算生。」明太祖於是將書算生拘捕入獄。劉郎中便說:「教尚書的是夏原吉。」明太祖說:「夏原吉能夠幫助尚書處理本部事務,你想陷害他嗎?」結果劉郎中和書算生都被斬首,暴屍街頭[2]。建文初年,夏原吉升任戶部右侍郎。建文二年(1400年),充任採訪使。巡視福建時,所過郡縣鄉邑,都檢查吏治好壞,詢問百姓疾苦。民眾都心悅誠服。不久,移駐蘄州[3]。
永樂年間
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打敗建文帝,攻下金陵而即位,有人抓住夏原吉獻給成祖。明成祖將他釋放,轉任左侍郎。有人說夏原吉在建文時曾受重用,不可信任。明成祖不聽,將他和蹇義一起升為尚書。夏原吉和蹇義等人詳細制定了賦稅、徭役等制度。他提出三十多項建議,都簡便而容易遵守。他說:「政策頒行後如果難以繼續下去,將會加重人民的困苦。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4]
浙西發生洪災,有關部門治理不力。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郁為副,派僉都御史俞士吉帶水利書籍賜給他[5]。夏原吉請沿著大禹所開的三江入海的故道,疏浚吳淞江下游,上接於太湖,然後,量地建閘,按季節不同開閉閘門。明成祖聽從。夏原吉動用十餘萬民工,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經劃,盛夏也不張傘蓋。他說:「人民很勞苦,我怎忍獨自貪圖舒適?」工程竣工後回京,他說水雖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還沒有全部疏通,還不是長久之計。第二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大理寺少卿袁復為副。不久,明成祖又派陝西參政宋性前來輔助。九月工程完工,流水暢通,蘇州、松江一帶農田獲得大豐收。永樂三年回京。這年夏,浙西發生嚴重饑荒,明成祖命夏原吉率領俞士吉、袁復和左通政趙居任前往賑濟。他們發放三十萬石糧食,並供給饑民耕牛和種子。有人請招徠百姓佃耕洪水退後的淤田,夏原吉急速傳疏反對。姚廣孝從浙西回來,稱讚夏原吉說:「古之遺愛也。」[6]
不久後,郁新逝世,夏原吉被召回,掌管部事。他首先請裁減過多的供給,減輕賦稅徭役,嚴申食鹽和錢鈔方面的禁令,清理倉庫貨場,推廣屯田種養,以供給邊防,減輕人民負擔,同時也方便商人。明成祖答覆都說可行。凡各地的戶口、府庫、田稅增減的數目,他都用小本子記好,帶在身上,隨時查閱。一天,明成祖問天下錢糧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詳盡,為此他更受器重。當時,戰爭剛剛結束,明成祖給參加靖難之役的功臣封賞,分封藩王,增設武衛百司。不久又發兵八十萬進攻安南,命宦官鄭和監造巨艦通使海外各國,在北京大造宮室。這些事項,供應轉輸的財物都以數萬萬計,全由戶部支出。夏原吉都盡心籌劃,保證了國家各項開支[7]。
永樂六年(1408年),明成祖命原吉監督軍民將木材運往北京,又派錦衣衛官校隨從,懲治怠工的人。夏原吉擔心違犯的人太多,便事先告誡他們,然後再出發,人們都非常感激他[8]。永樂七年,明成祖北巡,命原吉兼理行在禮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務。有兩個指揮使冒領月薪,明成祖想斬了他們。原吉說:「這不合法律,假如他們是真的盜賊,要怎樣判決他們呢?」成祖於是沒有殺他們[9]。
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北征,夏原吉輔佐太孫朱瞻基留守北京,總管行在九卿事務。當時各部門剛剛創建,每天早上,夏原吉進去輔佐太孫處理各項事務。退朝後,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圍上來請示。夏原吉一邊回答一邊手批,不動聲色。北自行在,南達京師,人們都對他肅然起敬。明成祖回來後,賜給他鈔幣、鞍馬、牛酒,厚加慰勞,不久隨明成祖回南京,受命侍從朱瞻基週遊鄉里村落,考察民間疾苦。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黃米粉進呈給朱瞻基,說:「請殿下將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艱辛。」九年任滿,明成祖在便殿設宴,款待夏原吉和蹇義等人,明成祖指著兩人對群臣說:「高皇帝培養賢才留給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這兩位便是。」此後夏原吉多次侍從朱瞻基,往來於南北兩京,途中還隨事獻上忠言,使朱瞻基獲得很多助益[10]。
永樂十年(1412年),浙西大水肆虐,通政趙居任隱匿不管所聽到消息,周新奏報朝廷。夏原吉將趙氏解除職務。[11]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的宮室建成,明成祖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朱高熾和朱瞻基北上。回來後,夏原吉說:「經過多年營建,現在終於大功告成。應該安撫流亡在外的人,免除拖欠的各項徵收,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第二年,三大殿失火,夏原吉重申之前的請求。明成祖馬上命有關部門推行。當初,明成祖因三殿失火下詔求直言,主事蕭儀等群臣大都說遷都北京不便。明成祖大怒,處死蕭儀,說道:「當初要遷都時,曾與大臣們秘密討論過,很久才確定下來,並不是輕率決定的。」言官藉機彈劾大臣。明成祖命他們都跪在午門外辯論。大臣們都罵言官,夏原吉卻唯獨上奏說:「他們響應詔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見,沒有犯罪。臣等一幫湊數的大臣,不能協同輔佐國家大事,應當有罪。」明成祖怒意消了,將雙方都寬恕了。有人指責夏原吉違背初衷。夏原吉說:「我們這些人任職很久了,雖然言語有失,陛下能夠僥倖原諒我們。如果言官得罪,那損失就不小了。」眾人這才佩服[12]。
夏原吉雖然任戶部尚書,國家大事總是被明成祖召去詳加議論。明成祖每次御臨便殿門口,總是召夏原吉來談話,常常忘了時間,左右的人都不得聽聞。夏原吉退下後,總是畢恭畢敬,就像什麼都沒有參預一樣。平定安南後,明成祖問升官與賞賜哪樣便利。夏原吉回答說:「賞賜費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後的費用,則是無限的。」明成祖聽從了。有西域法王來朝見,明成祖想到郊外去慰勞他,夏原吉說不行。到法王入宮後,夏原吉見而不拜。明成祖笑著說:「愛卿想效法韓愈嗎?」[13]山東唐賽兒叛亂,被平定以後,有三千多脅從者被俘來京。夏原吉請求明成祖,將他們全部赦免。谷王朱橞反叛,明成祖懷疑長沙有人參與陰謀。夏原吉以全家一百人的性命做擔保,此事得以平息[14]。
永樂十九年(1421年)冬,明成祖將要大舉遠征漠北,命夏原吉與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等人一起討論,都說不宜出兵。他們還沒有上奏,正好明成祖召見方賓,方賓極力說興兵的費用不足。明成祖很不高興,召夏原吉來問邊防儲備情況,夏原吉回答說:「連年出兵,都無功而返,軍馬儲備已經損失十分之八九,加上災荒不斷發生,現在已經內外交困了。況且您聖體欠安,還需要調養,就請遣將出征,不要勞動車駕了。」明成祖大怒,立即命令夏原吉出去治理開平的糧食儲備。而吳中進去所說的也和方賓一樣。明成祖更加憤怒,將夏原吉召回,關進內官監,並將大理寺丞鄒師顏也監禁起來,理由是他曾代理戶部事。方賓懼而自殺[15]。明成祖於是抄了夏原吉的家,夏原吉甚清廉,除了皇帝賞賜的鈔票與錢幣外,家中只有布衣、瓦罐。第二年明成祖上北征,因糧盡而返。其後,又連年出塞,但都不見蒙古軍。在回到榆木川(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時,成祖病危,對左右的人說:「夏原吉愛我。」[16]明成祖逝世的消息傳到後三天,朱高熾跑到夏原吉的監獄,呼喊夏原吉,哭著告訴了他。夏原吉哭倒在地,許久不能起來。朱高熾令他出獄,商議喪禮事宜,又問赦免詔書該寫些什麼。夏原吉回答說要賑濟饑民,減省賦役,停罷下西洋的取寶船以及向雲南、交趾地區各道採辦金銀。朱高熾全部聽從[17]。
洪熙年間
明仁宗即位後,恢復夏原吉的官職。當夏原吉還在獄中時,母親逝世,這時他請求回家守孝。明仁宗說:「您是老臣,應當與我共濟艱難。您有喪事,難道我就沒有嗎?」明仁宗給他優厚的賞賜,命他家人護喪,用驛車送回去下葬,又令有關官員治理喪事。夏原吉不敢再說什麼。不久加封為太子少傅。呂震是太子少師,朝拜班次在夏原吉之上,明仁宗命鴻臚寺將他列在夏原吉之下。進封少保,仍兼太子少傅、尚書,享受三職俸祿。夏原吉極力推辭,明仁宗允許他辭去太子少傅俸祿。賜給「繩愆糾繆」銀章,並在南北兩京建府第給他[18]。
宣德年間
不久明仁宗逝世,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北上。夏原吉奉遺詔到北京盧溝橋迎接。明宣宗即位後,夏原吉作為先朝重臣更受敬重。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也以「靖難」為藉口,檄文列舉了各大臣的罪狀,夏原吉排在第一個。明宣宗晚上召大臣們來商議。楊榮首先勸明宣宗親征。明宣宗很為難。夏原吉說:「您難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嗎?臣昨天見到所派遣的將領(陽武侯薛祿),命令才下臉色就變了,臨事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兵貴神速,捲起盔甲,快步前進,正可以先聲奪人。楊榮的計策好。」明宣宗遂下了決心。回師後,明宣宗加倍賞賜,賜給夏原吉守門人三名。夏原吉以無功推辭,明宣宗不聽[19]。
宣德三年(1428年),夏原吉隨明宣宗北巡。明宣宗拿過夏原吉袋裡的乾糧嘗了嘗,笑著說:「怎麼這麼難吃?」夏原吉答道:「軍中還有挨餓的呢。」明宣宗命賜給他大官吃的美食,並犒賞將士。夏原吉隨從明宣宗在兔兒山閱兵,明宣宗怒於諸將怠慢,令他們都打赤膊。夏原吉說:「將帥是國家的棟樑,怎能將他們凍死?」反覆極力諫阻。明宣宗說:「看在您的面上將他們放了。」夏原吉又與蹇義一起獲賜銀印,上面刻著「含弘貞靖」。明宣宗很會繪畫,曾親手畫了一幅《壽星圖》賜給夏原吉。明宣宗所賜的其他圖畫、衣物食品、器皿用具、銀幣和古玩,沒有一天沒有[20]。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明成祖、明仁宗兩朝實錄修成,明宣宗又賜給夏原吉金幣、鞍馬。夏原吉天明入宮謝恩,回家後逝世,終年六十五歲。贈太師,諡忠靖。明宣宗敕令戶部免除他家的賦稅徭役,並且以後世代都不再徵收[21]。夏原吉歸葬湘陰夏家橋側之大明山。清代郭嵩燾竭夏元吉墓時,曰:「遺直如公真大度,老成當國有深謀」。
評價
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沈雁
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
張國強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田震
田震
維基百科介紹:
田震,瑤族人,中國女歌手。 維基百科
出生資訊: 1966 年 5 月 2 日(54歲),中國北京市
身高: 1.65 公尺
音樂類型: 華語流行 搖滾鄉村民謠
專輯: 順其自然(田震經典作品伴奏集), Famous Chinese Vocalists: Tian Zhen, 更多內容 提供翻譯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阿匹婆
向明華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宋柔靜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張曼娟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五燈獎人名錄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于謙
于謙
H:大明風華,于謙從醉酒殿試,成為拯救明朝之忠臣,享年59歲。
維基百科介紹:
zh.wikipedia.org › zh-tw › 于谦
網頁搜尋結果
于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重臣,浙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諡號: 肅愍,後改忠肅
出生: 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5月13日; 浙江錢塘縣
族裔: 漢族
配偶: 董氏
生平
治理地方事務
臨危受命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諡忠肅,明朝重臣,浙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書。
 此人物姓「于」(發音:Yú)而不是「於」。
 此條目介紹的是明朝大臣。關於同名相聲演員,請見「于謙 (相聲演員)」。
快速預覽: 于謙, 籍貫 ...
于謙由永樂辛丑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撫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釋放後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代宗朝,于謙加少保、太子太傅。英宗發動奪門之變並成功復辟後,于謙被誣下獄,抄家棄市。成化年間獲得平反。現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于謙的祠堂、故居。
生平
早年政途
《明史》記載,于謙七歲時,有位僧人以其不凡,稱之為「他日救時宰相」。永樂十八(1420年)于謙中庚子科舉人[1],十九年(1421年)聯捷辛丑科進士。宣德初年,授職監察御史。在與明宣宗上奏對答時,言談博雅流暢,宣宗為之傾聽。顧佐擔任都御史時,對屬僚往往非常嚴厲,卻惟獨尊讓于謙,認為他的才華勝過自己。朱高煦謀反時,于謙跟隨宣宗朱瞻基親征樂安,朱高煦出城投降,宣宗命于謙口頭列數朱高煦罪狀。于謙嚴詞正氣嚴切,厲聲威嚴激烈。朱高煦趴在地上發抖,稱罪該萬死。宣宗對此十分滿意。大軍班師後,于謙得賞與各位大臣相同[2][3]。
治理地方事務
于謙隨後被重用巡按江西等地,獲得昭雪鳴冤的囚犯達數百人。于謙並上書奏報在陝西各處欺壓百姓的各級低級文武官吏,宣宗並命派御史逮捕。因此皇帝知道于謙能夠託付大任,正值當時增設各部右侍郎任各地巡撫,於是宣宗親自寫上于謙名字交予吏部,于謙因此越級升遷任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4]。于謙抵達官所後,就輕裝騎馬全面視察其管轄的各地,尋訪父老鄉親,巡查各需需要重建與革除之處,並據實上疏奏請。稍有水旱災害,他就上報請救,一年中多達數次[5]。
于謙蒞任後,體察民情,勤於建言。正統六年(1440年),他上疏稱:
“現在河南、山西積蓄的穀物各有幾百萬。請求在每年的三月,命各府州縣上報缺少糧食的貧窮家庭,按一定份額支取供給。先用菽秫,再用黍麥,然後用稻穀。等地秋收後再償還給官府,而免除那些多病和貧困不能償還的人。州縣官吏任期已滿,應當升遷,預備糧沒有備足的,不許他離任。此外仍命御史按時稽查。[6]”
英宗詔令施行其建議。當時,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不時有決口出現。于謙命令加厚修築堤壩,按里程設立亭,每亭設立亭長,負責督促修築維護,並命令種樹鑿井,以方便旅人。當時大同孤零零地隔離於塞外,負責按察山西的官員無法按時抵達,于謙遂上疏另外設立御史管理,始為大同巡撫建制。此外,他還建議全部強取邊疆官員私自開墾的田地為官屯,用其資助邊防用度。他的威望惠德因此到處傳播,太行一帶的盜賊都紛紛避開藏匿。于謙任職九年後,正統十三年(1448年),升遷為兵部左侍郎,享受二品俸祿。[7][8]
英宗初期,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朝政,很器重于謙。于謙所奏請的內容,上午呈報下午就獲批復許可,此均為三楊所主持。而于謙每次到京師議事,均是空著口袋,各權貴因無法索賄而心生怨恨。三楊陸續去世後,太監王振開始干政,恰逢有姓名與于謙相似的御史曾得罪過王振。于謙入朝時,舉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錫迎合王振意圖,於是彈劾于謙因長期不升遷而怨恨,擅自舉薦他人代替自己。奏摺下交到三司審查,于謙被判處死罪,關在獄中三月。不久,王振自知失誤,于謙因此得以釋放,貶官為大理寺少卿[9][10]。
于謙被貶期間,山東、河南的官員百姓數千人均上疏請求留用,而身在兩省的明朝宗室周王朱有爝、晉王朱鍾鉉也附同此議,英宗於是又命于謙再任巡撫。當時,山東、陝西因受災,流亡至河南的飢民就有二十多萬,于謙請求調發河南府、懷慶府所積蓄的粟米賑災,並上奏請求命時任布政使的年富採取安民之策,給予土地供給耕牛、穀種,並派里長監督檢查。于謙在地方任職前後十九年,每逢父母喪事,都在回家治喪後隨即被起用再任[11]。
臨危受命
參見:土木堡之變和明朝午門血案
《石灰吟》
正統十三年(1448年),明朝邊防吃緊,于謙被召入京師,擔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蒙古也先率軍大舉進犯明朝,王振唆使英宗親征。明朝兵部尚書鄺埜與于謙均極力勸阻,英宗不聽。鄺埜只能跟隨英宗親征處理軍務,而留下于謙管理兵部事務。同年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百官身亡,明軍大敗並主力喪盡[12]。在得知英宗被俘後,京師震驚,百官不知所措。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召集群臣商議攻防之策。翰林院侍講徐珵稱其觀星象有變,應當向南遷都避敵。于謙聽後,高聲厲喝道:「主張南遷的人。應該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旦遷都將大勢而去。難道沒看見宋朝南遷的歷史麼?」郕王聽後稱是,於是留守策略始定[13]。
然而,明朝京師的精銳部隊均在土木堡陣亡,所餘的疲憊不堪的殘軍不足十萬,人心恐慌,官員百姓都沒有堅守的信心。于謙請求郕王發布檄文集合順天府、應天府、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直隸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應天府各地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後,于謙當即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14]。
在一邊籌畫備戰方略同時,明朝廷臣呼籲嚴懲土木之變禍首王振及其餘黨的行動也開展。一日,郕王朱祁鈺攝朝朝議時,右都御史陳鎰上奏請求將王振滅族,廷臣紛紛響應。朱祁鈺無法做決定,於是下令擇時改議,廷臣則抗議不依。此時,王振黨羽、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站出叱斥百官。戶科給事中王竑突然帶頭在朝廷上猛擊馬順,眾臣紛紛跟隨,馬順當即斃命,一時血濺朝堂,而士卒亦聲洶欲誅。郕王朱祁鈺看後大懼,欲起身離去,于謙擠到郕王身前,扶臂勸導道:「馬順等人罪當死,請不要追罪於各位大臣。」眾人聽後方止,而此時于謙的袍袖已經裂開[15]。在他退出左掖門時,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道:「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16] 在那時,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謙,而于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17]。因為英宗被俘、明朝無主、太子又年幼、瓦剌大軍又逼近,明朝大臣紛紛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國君。郕王聽後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臣等實在是憂慮國家,並非為了私人打算。」郕王於是接受此議[18]。同年九月,朱祁鈺即位,為明代宗。于謙入朝對答陳述京師防衛策略,他激動地哭泣著說:
“
敵寇得意,要挾持扣留太上皇,這樣形勢下他們必然輕視我大明,長驅直入到南方。所以請求朝廷命令各邊防駐守大臣協力防守阻擊。京城軍隊的武器幾乎用盡,應當馬上各分道募集部隊,並命工部修理武器盔甲。此外,亦派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軏、張儀、雷通分別帶兵防守京城九門,並在外城安置兵營。請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竑參與到保衛事宜,將靠近城郭的居民遷入城內。通州積攢的糧食,可命官軍自己到關上支取,將剩餘的粟米換成金錢,不要留下資助敵軍。文臣如軒輗等,可勝任為巡撫。武臣如石亨、楊洪、柳溥等,宜任命為將領元帥。至於軍隊事務,臣親自擔當,若不能奏效,則請治臣的罪。[19][20]
”
景帝聽後深表贊同,並於次月敕令于謙為提督,統領各路兵馬[21]。
此時,也先挾持英宗攻破紫荊關直驅而入,窺視京師。石亨建議收攏軍隊,實行堅壁清野之策,使得敵軍疲睏。于謙則稱不可,認為此舉使得蒙古更加輕視明軍。他於是命各將領將二十二萬部隊分兵在京師九門城外排開陣勢:都督陶瑾守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守東直門,武進伯朱瑛守朝陽門,都督劉聚守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守阜成門,都指揮李端守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守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守宣武門,而于謙與石亨率副總兵范廣、武興列陣於德勝門外,直對正北而來的也先大軍[22]。此外,他還將兵部事宜交給兵部侍郎吳寧,悉數關閉全部城門,並親自督戰[23]。為了保持戰鬥士氣,于謙下達了著名的軍戰連坐法: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24]”
於是,將士知道撤退必死無疑,於是均受命效力。隨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彰儀門北面擊退敵軍,生擒蒙古首領一名。景帝十分高興,命令于謙挑選精兵在教場屯兵以便調用,並命令內臣興安、李永昌和于謙一同管理軍務[25]。
起初,也先深入內地,自視拿下京城只是旦夕之事。但是當看到官兵布陣井井有條後稍微沮喪。已叛明的太監喜寧唆使也先,要求明朝派大使迎接成為人質的朱祁鎮,並索要金帛無數,並邀請于謙、王直、胡濙等人談判。景帝不許,也先聽後十分失望,於是放棄談判[26]。
十月十一日,京師保衛戰開始。也先首先派少量部隊窺視明軍在德勝門的部署,于謙與石亨預料此計,於是設法誘敵。隨後,瓦剌一萬大軍開始主攻,副總兵范廣在途中設伏、以火器突發反攻,也先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砲而亡[27]。瓦剌軍不得已改攻西直門,都督孫鏜守衛,石亨亦分兵援助,瓦剌軍只能引退。副總兵武興在彰義門外擊敗瓦剌,並與都督王敬挫敗其先鋒。瓦剌準備撤退時,明軍欲爭功,軍陣混亂,武興中流矢陣亡。瓦剌撤至土城,王竑及福壽援兵趕到,蒙古大軍撤退。此後兩軍相持五日,也先感到大勢已去,又聽聞各地勤王部隊趕到,唯恐歸路被斷,於是擁著英宗由良鄉向西而去,于謙調遣部隊追至關外方才還師。至此,蒙古撤出關外,明軍獲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28]。
之後明廷論功行賞,于謙加封為少保,總管軍務。于謙則稱:「四面邊境的戰事很多,這是卿大夫的恥辱,哪裡敢邀功請賞呢!」並堅持辭去加賞,景帝不予批准。之後,于謙請求增加守衛真州、保定、涿州、易州的部署,並派遣大臣鎮守山西,防備蒙古部隊再次南侵[29]。
瓦剌求和與英宗南返
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總兵朱謙上奏稱瓦剌兩萬部隊圍攻萬全,景帝敕命范廣擔任總兵官進行抵禦。不久蒙古撤軍,于謙請求在居庸關駐兵,蒙古來則出關剿殺,敵退則從京師補給糧草。大同參將許貴奏報,北方有三個人到鎮上,要求朝廷派遣使者講和[30]。于謙則反對道:
“
以前派遣指揮季鐸、岳謙前去,但是也先卻隨之入侵。又派遣通政王復、少卿趙榮去,沒有看見上皇只能返回。現今看來,和談已經很明顯不可行了。何況我們與蒙古有不共戴天之仇,從情理上講,本就不能講和。萬一講和而對方索求無度,那依從他則會受損,不依從則會發生變故,情勢所看,也不能夠講和。許貴身為武將,卻懦弱害怕成這樣,又憑何抵抗敵軍,按法令應當誅殺。[31]
”
景帝遂發公文嚴厲指責。至此邊關將領人人都主張作戰防禦,沒有再敢建議議和的[32]。
除了堅持防禦外,于謙還設計離間蒙古內部勢力。最初也先常以英宗朱祁鎮作為要挾,這類計謀主要是自叛明的太監喜寧。于謙遂密令鎮守大同的武將趁對方遣使之機,擒拿喜寧並誅殺;此外,他還設計叫王偉引誘並殺死間諜小田兒[33]。他還使用離間計,請求特赦忠勇伯把台家,許願給他分封爵位,命其暗中策劃。至此,也先開始有送還英宗的想法,並派遣使者講和,京城漸漸放鬆了嚴防[34]。于謙此時上奏請求告誡各地仍然加強城防,以防患未然[35]。
到了八月,朱祁鎮被俘快近一年了。也先頻繁派遣使者,請求明朝迎接太上皇,大臣王直等建議派遣使者迎接。然而,已為天子的朱祁鈺卻很不願奉迎哥哥,並稱:「朕本來就不想登天子之位,當時被推舉,實在是出於你們的意思。」于謙聽後委婉地稱:「天位已經確定,難道還會有其他事情發生?只是從道義上應當馬上迎接罷了。萬一對方果真心懷欺騙,我們就有口實了。」景帝聽後隨即改變臉色,稱:「聽你的,聽你的。」於是先後派遣李實、楊善前去,終於迎接英宗返回[36],此舉是有于謙的功勞[37]。
改革軍制與平定民變
參見:明朝浙閩民變
英宗返回後,瓦剌又請求入朝進貢。在此之前,進貢使者不過百人。正統十三年,這個數字卻達到三千多人,每當賞賜不滿足他們要求後,蒙古就入境侵犯。此時,蒙古又派三千使者來朝,于謙遂請在居庸關和京城都增加部署後再宴請他們。他還稱,這種議和難以依靠,於是分條呈上安定邊疆的三策。其中包括,請景帝敕命大同、宣府、永平、山海關、遼東各路的總兵官增修防禦設備。此外建立團營制度,即將原京城部隊分屬的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統一管理,並選拔精銳部隊十五萬,分成十營組織訓練。瓦剌入朝進貢,每次都要帶俘獲的人口到來。于謙每次均上奏酬報使者,前後得以贖還的累積達幾百人[38]。
早在永樂年間,投降的士兵都主要被安置在靠近京畿的地方。也先入寇時候,這些人反成為內應。于謙於是請遣散這些人。趁西南有戰事,每次一有征伐,就挑選他們的精銳騎兵,給他們豐厚錢糧去西南,不久又遣散他們妻兒,使得內患逐漸解除。當時,楊洪從獨石入關守衛,關外八座城池都棄給敵軍。于謙遂派都督孫安以輕騎兵出龍門關而佔領,並招募百姓屯田,一邊作戰一邊防守,至此八座城池收復。貴州苗民叛變還未平定,何文淵建議廢除兩個土司,專設都司,並派大將鎮守。于謙反對稱,廢除土司即等同放棄此地,爭論方止。雖然戰事漸漸休止,英宗返回,但于謙仍認為國恥未報,恰逢也先與脫脫不花相爭,他請求趁機調兵,親自征討報仇,以解除邊疆禍患。但沒有得到景帝批准[39]。
于謙擔任兵部尚書時,正值北方蒙古勢力大增;南方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自聚眾立國號謀反,湖廣、貴州、廣西、苗族、瑤族、僮族等地均蜂擁而起。前後的部隊調動部署,都是于謙獨自策劃。軍馬倥傯,戰事變化無常,而于謙總能口述奏章,並完全符合當時情況。其屬僚官吏接受成命後,互相對視,均被其才能感到欽佩驚訝。此外,于謙號令明確細緻,即使勳爵宿將有細微過失不符合法令,也會馬上請求下旨嚴厲斥責。于謙的一紙法令傳至萬里之外,無不令人戒懼肅然。他的才識膽量敏捷細緻,當時無人可比。而他仍為臣忠誠、憂慮國家而忘我。英宗雖返,于謙卻不稱自己功勞。東宮改換後,景帝命兼屬兩宮的官員支取兩份俸祿。各位大臣雖都推辭,但只有于謙一再拒絕。他為人奉行節儉,所居房屋只能遮蔽風雨。景帝於是在西華門賜大宅給他,他推辭道:「國家危難,身為臣子怎敢使自己安樂?」並堅決推辭,但景帝沒有批准。於是,他取出此前所賜予的璽書、衣袍、銀錠之類,全部加蓋封存,只是每年定時查看一下而已[40]。
奪門之變及獲罪
參見:奪門之變
于謙的勤勉付出,使得他的大量主張得到了景帝的全力支持和信任,即使到人事任用,景帝必定會悄悄詢問他的意見。于謙亦根據實情回答,無所隱瞞,不避嫌疑和怨恨。因此,那些不被重用的人均怨恨于謙,即使被任用卻比不上于謙的,也往往嫉妒他。瓦剌剛撤軍後,都御史羅通就彈劾于謙所呈的功勞簿不符合事實。有御史稱于謙太過專權,請求六部大事須與內閣一同奏報施行。雖然事後于謙援引祖制說服,戶部尚書金濂亦上疏爭辯,但進言的人仍不停地羅列罪名打擊于謙。每次御史上奏彈劾,均賴景帝排除眾議堅持任用,使得他能夠全力安排布置兵事[41]。
但是,于謙性格本就剛直,每次遇到不如意事,就撫胸歎息道:「此一腔熱血,竟灑何地!」看到那些懦弱的大臣、皇親貴族,他內心頗生鄙夷之情,於是怨恨他的人就更多。他始終不主張議和,雖然此舉最後使得英宗返回,但他仍稱不悅。此外,徐珵因建議南遷而被于謙斥責。從此改名為徐有貞,逐漸升官任用,對于謙之恨咬牙切齒。石亨本是因違法削職,于謙請求寬恕並重用他,任十營總兵,但因畏懼于謙不敢放縱,也不喜歡他。德勝門之勝,石亨功勞不及于謙,卻因此封侯,心中感到羞愧,於是上疏推薦于謙之子于冕。于冕推辭,景帝不許,此時于謙稱:「國家多事,臣子從道義上講不該顧及私人恩情。況且石亨身為大將,沒聽說他提拔隱居人才、軍中低級將領、或有助於軍隊國家的人,卻偏偏舉薦臣的兒子,能得到公眾議論的認同麼?臣對於軍功,極力推託卻仍僥倖得官,卻決不敢讓兒子濫冒功勞。」石亨聽後,大為憤怒。此外,都督張軏因為征討苗民違法,被于謙彈劾,其和內侍曹吉祥等人都一直怨恨于謙[42]。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趁景帝病重,聯合發兵擁立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英宗復位後,石亨和曹吉祥等誣陷于謙製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金子,唆使科道官上奏,于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都御史蕭維禎審理案件,判定于謙犯謀逆罪,判處死刑[43]。王文不能承受誣陷,極力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等人授意罷了,辯解又有什麽用呢?」奏章呈上後,英宗還猶豫地說:「于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言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英宗遂下定決心,同年改元為天順,以謀逆罪,殺于謙棄市[44]。判其子于冕充軍,發戍山西龍門,其妻張氏發戍山海關[45]。于謙下獄之後,部分大臣和幾名太監想救之,發怒質問徐有貞,有貞回之以「雖無實據,意有之」(雖然並無實際證據,但有此意欲。如同莫須有)。當時遂溪教諭吾豫稱于謙罪當族誅,更指他所薦舉的文武大臣應一併誅殺,最終因部議力阻而作罷。千戶白琦又請求列舉其罪狀,並刻在板上公告天下。一時滿朝官員欲求得寵者,都以于謙之事為口實。身後
參見:曹石之變
錦衣衛登記沒收他的財產時,家裡沒有多餘財物,只有正室的大鎖很堅固。打開一看,只是皇上賜給的蟒衣、劍器,觀者無不嘆息不己。他去世後,指揮朵兒,本是曹吉祥部下,用酒祭祀于謙行刑之地,悲痛哭泣。曹吉祥發怒而揍打他,次日後他仍然祭奠如故。都督同知陳逵為于謙的忠義所感,收斂其屍體埋葬。第二年,歸葬在杭州[47]。皇太后起初不知于謙死事,當聽聞後哀傷歎氣數日,英宗之後亦感到後悔[48]。
于謙死後,石亨黨羽陳汝言代替擔任兵部尚書一職。不到一年後就被舉發身敗,積藏的贓物達數萬白銀。英宗召集大臣進去察看,悲哀嚴肅地稱:「于謙在景泰年間得寵信,死去時卻無餘產,陳汝言為什麽卻又這麼多?」石亨低下頭不能回答。不久,明朝邊關警報再起,英宗憂形於色。恭順侯吳瑾侍候英宗,語出譏諷地進言道:「假使于謙還在,應當不會讓盜賊成此氣候。」英宗無言以對[49]。這一年中,徐有貞被石亨中傷,被戍金齒。又過了幾年,曹石之變事發,石亨也被關入監獄得死,曹吉祥因謀反被處罰族誅,于謙的冤屈最終得以昭雪[50]。
成化年間,其子于冕獲赦,上疏為父鳴冤,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51]:
“
正當國家多難之際,保衛社稷避免災禍,只有于公能夠堅持公道持節,但卻被一群權貴奸臣所嫉害。先帝在時已知其冤,而朕心中著實哀憫他的忠誠。[52]
”
弘治二年,經給事中孫需進言,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欽賜「在墓建祠」,題為「旌功」,設春秋兩祭。葬于謙於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萬曆年間,明神宗改授諡號為「忠肅」。在此後的數百年中,杭州、河南、山西等地祭祀他的事情仍不絕[53][54]。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中天新聞台主播群人名錄
中天新聞台主播群人名錄
維基百科介紹:
現任主播
更多資訊: 現任主播 ...
現任主播盧秀芳周玉琴張雅婷馬千惠劉盈秀陳諺瑩許甫張若妤鄭亦真麥玉潔王乃伃洪淑芬
關閉
兼職主播
更多資訊: 兼職主播 ...
兼職主播邵鈺敏李珮瑄陳文越王韻筑何橞瑢李易璇劉又嘉孫怡琳
關閉
現任節目主持
更多資訊: 主持人, 節目名稱 ...
主持人現任節目主持
更多資訊: 主持人, 節目名稱 ...
主持人節目名稱戴立綱新聞龍捲風新神秘52區周玉琴林嘉源頭條開講盧秀芳兩岸中國夢洪淑芬台灣大搜索陳文茜文茜的世界周報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馬千惠大新聞大爆卦
關閉
現任氣象主播
更多資訊: 現任氣象主播 ...
現任氣象主播俞川心(僅在颱風期間播報)戴立綱張雅婷王韻筑何橞瑢王乃伃陳文越麥玉潔劉盈秀
關閉
前主播
男主播
戴忠仁(現任人間衛視主持人)
蕭子新(前TVBS新聞台、年代新聞台、壹電視新聞台主播)
黃鵬仁(現況轉戰主持人)
李御榮(前年代新聞台主播,後轉戰金融業,目前任職於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
李猶龍(前新竹縣政府文化局長)
文維廉(前東森新聞台主播)
林啟元(現為新加坡新傳媒8頻道晚間新聞主播)
許建國(曾任人間衛視、民視新聞台主播,現況轉戰藝人)
姚崑崙(現為LV旗艦店經理)
張心宇(2012年3月2日離職,現任壹電視新聞台主播)
史哲維(2014年5月15日原因不明自殺身亡)
劉傑中(2016年2月24日離職,現為《公視英語新聞》主播)
王介士
賴思豪(現回鍋壹電視新聞台擔任氣象主播)
簡福疆(現為鳳凰衛視主播)
胡志成(現任中視新聞台《星聞碰碰胡》主持人)
李家名(2018年9月6日離職,現為東森新聞記者)
林嘉源(現為中天新聞政治中心主任、《頭條開講》主持人)
李富城
王又正(現為中時電子報《正常發揮》主持人)
女主播
邱秀珍(現職為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副執行長、中華數位內容協會執行長)
林書煒(播完2006年4月19日的《2300中天新聞》後離職,現為主持人)
方念華(播完2006年10月26日的《中天晚間新聞》後離職,2007年1月22日回鍋TVBS新聞部,現為TVBS頻道《Focus全球新聞》主播)
蘇莉婷(前年代新聞台《年代印象》主持人、年代新聞假日主播,現況退出新聞圈)
張雅琴(現為年代新聞台《1800年代晚報》主播)
陳海茵(2009年5月31日離職,曾任東森新聞台《東森晚間新聞》主播)
周幼群(2009年8月31日離職,因家庭因素)
蕭裔芬(前華視、東森主播、澳亞衛視主持人)
李偵禎(現為民視新聞台《民視晚間新聞》平日主播)
蔡沁瑜(現為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
魏華萱(轉戰主持人)
張耀尹(2010年4月中旬離職,退出新聞圈)
陳若華(前中視、年代新聞台主播)
陳靜蘭(前台視、年代新聞台主播、澳亞衛視主持人)
陳美娟(前東森新聞台主播,現為購物專家)
黃依藍(現為作家)
李玉雁(現為澳亞衛視台長助理)
婁純瓏(退出新聞圈)
洪雅芳
莫乃倩(曾任鳳凰衛視駐華府特派記者,已退出新聞圈,移民美國)
楊璦如(退出新聞圈)
夏嘉璐(2010年2月離職,曾任壹電視新聞台主播,現為TVBS新聞台《晚間67點新聞》主播)
廖芳潔(現為三立新聞台《台灣大頭條》主播)
黃倩萍(現為三立新聞台主播)
王偊菁(現為三立新聞台主播)
哈遠儀(2011年12月中旬離職,現任《中視新聞全球報導》主播)
曾以晴(前大愛電視英語新聞主播,2012年8月婚後離職)
楊偌梅(改行考醫師執照)
王嘉琳(現為民視財經記者兼主播)
吳依潔(因健康因素於2013年11月15日起留職停薪,隨後於2014年11月因結婚而離職)
呂怡萱(現為寰宇財經台主播)
尤麗斐
任以芳(現為東森新聞台記者)
范欣餘(現為壹電視新聞台記者)
林筱凡(現為壹電視新聞台記者)
劉筱祺
黃珮雯(改行從商)
黃佩珊
邱聖雯(現為三立新聞台記者)
蕭湘怡(現為TVBS專題記者)
黃逸卿(現為茶飲品牌總監)
周怡德(現為壹電視主播、記者)
敖國珠(現任幸福廣播電台主持人)
鄒倩琳(2020年10月起任駐洛杉磯特約記者)
林佳璇(現為年代新聞台主播)
黃怡文(2017年3月26日播完《1000中天新聞》後離職,現為TVBS文字記者兼主播)
張介凡
郭安妮
各新聞時段單元節目
蔡志忠
蔡志忠
維基百科介紹:
蔡志忠(1948年2月2日-)是台灣知名漫畫家,出生於彰化縣花壇鄉。從小受洗的天主教信仰家庭背景,後來改宗佛教,也是個佛像收藏家[1]。
更多資訊: 項目 ...
2020年11月17日於中國嵩山少林寺剃髮出家,法號「延一」[2]。
生平
1948年2月2日出生於彰化縣花壇鄉,國小就讀花壇三春國小
13歲考上彰化中學後瘋狂地迷上漫畫,因大量看漫畫書、畫漫畫而留級。
15歲離鄉,放棄學業,隻身到台北全職畫漫畫,曾參與製作多部漫畫、動畫、電影及卡通廣告片。早期在《時報周刊》與《聯合報》連載《肥龍過江》、《大醉俠》、《西遊記》、《封神榜》等四格幽默漫畫。
37歲結束其創辦的遠東卡通公司,一個人到日本東京四年,畫《莊子說》、《老子說》、《孫子兵法》、《論語》等,從事一系列中文典籍的漫畫化創作。這一系列的漫畫有翻成多國語言在國際出版。第一本《莊子說》曾連續十個月成為金石堂書店暢銷書第一名。
1971年 - 擔任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電視美術指導。
1976年 - 成立遠東卡通公司。
1981年 - 導演第一部電影《七彩卡通老夫子》。(與謝金塗、胡樹儒合作)
1983年 - 再度創作漫畫,以幽默漫畫全面進佔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媒體。
1985年 - 獲選為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再以《莊子說》轟動書市。
1990年代 - 以34種語言版本徵服世界漫畫市場。
1999年 - 獲《中國時報》「時報白金作家獎」,12月27日獲荷蘭克勞斯親王獎。
2011年 - 獲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2020年11月17日,蔡志忠在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藏經閣出家,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為其剃度,轉為佛門沙彌「釋延一」[2]。
作品一覽[3]
作品一覽[3]
1980年代
《大醉俠》,1981年。
《肥龍過江》,1982年。
《光頭神探》,1982年。
《豬仔·單身女郎》,1982年。
《盜帥獨眼龍》,1982年。
《可愛的漫畫動物園Ⅰ》,1986年。
《自然的簫聲──莊子說Ⅰ》,1986年。
《智者的低語──老子說Ⅰ》,1987年。
《御風而行的哲思──列子說》,1987年。
《仁者的叮嚀──孔子說》,1987年。
《六朝的清談──世說新語》,1987年。
《西遊記 38 變 Ⅰ》,1987年。
《西遊記 38 變 Ⅱ》,1987年。
《西遊記 38 變 Ⅲ》,1987年。
《尊者的棒喝──禪說》,1988年。
《可愛的漫畫動物園Ⅱ》,1988年。
《曹溪的佛唱──六祖壇經》,1988年。
《西遊記 38 變 Ⅳ》,1988年。
《和諧的人生──中庸》,1988年。
《人生的滋味──菜根譚》,1988年。
《歷史的長城──史記》,1988年。
《博大的學問──大學》,1988年。
《儒者的諍言──論語》,1988年。
《鬼狐仙怪──聊齋誌異》,1988年。
《英雄好漢的本色──水滸傳》,1988年。
《天下武學的殿堂──少林寺》,1988年。
《悲歡的歌者──唐詩說》,1989年。
《封神榜 I》,1989年。
《法家的峻言──韓非子說》,1989年。
《亂世的哲思──孟子說》,1989年。
《自然的簫聲──莊子 II》,1989年。
《智者的低語──老子 II》,1989年。
《千古的絕唱──唐詩三百首》,1989年。
《花間的細訴──宋詞說》,1989年。
《三國志》,1989年。
《天下武學的殿堂──少林寺》(香港博益出版,1989年。)
《兵學的先知──孫子說》,1990年。
《奇幻人間世──六朝怪談》,1990年。
1990年代
《雷峰塔下的傳奇──白蛇傳》,1990年。
《封神榜 Ⅱ──西岐大會戰》,1991年。
《鬼狐仙怪Ⅰ》,1991年。
《鬼狐仙怪 Ⅱ》,1991年。
《鬼狐仙怪 Ⅲ》,1992年。
《鬼狐仙怪 Ⅳ》,1992年。
《後西遊記Ⅰ》,1992年。
《後西遊記 Ⅱ》,1992年。
《蔡子說──漫畫家蔡志忠的半生傳奇》(蔡志忠口述;楊豫馨撰稿;遠流出版,1993年。)/《漫話蔡志忠》(香港博益出版,1993年。)
《愛情十句話Ⅰ》,1993年。
《西方十句話》,1993年。
《後西遊記 Ⅲ》,1994年。
《後西遊記 Ⅳ》,1994年。
《鬼狐仙怪 Ⅴ》,1994年。
《鬼狐仙怪 Ⅵ》,1994年。
《深度溫柔──愛情十句話 Ⅱ》,1995年。
《真理的海洋──西方十句話Ⅱ》 ,1995年。
《大陸行腳》,1996年。
《日本行腳》,1996年。
《唐代傳奇──聶隱娘》,1996年。
《法句經》,1996年。
《圖像英文記憶法Ⅰ》,1996年。
《圖像英文記憶法Ⅱ》,1996年。
《覺者的法音──佛陀說》,1996年。
《豺狼的微笑》大塊文化出版,1996年。)
《唐代傳奇──雷公傳.蛇天師》,1997年。
《證嚴法師說──靜境的思惟》,1997年。
《漫畫心經》,1997年。
《圖像英文記憶法 Ⅲ》,1997年。
《台灣經濟的苦難與成長》(大塊出版,1997年。)
《漫畫 MQ──戰勝遺忘的記憶聖書》,1998年。
《漫畫 BQ──大腦商數》,1998年。
《東南亞金融風暴》(大塊出版,1998年。)
《 2001 年第二次奇蹟》(大塊出版,1998年。)
《貓科宣言》,1999年。
《媒體的未來》(大塊出版,1999年。)
《領袖》(大塊出版,1999年。)
《教育的未來》(大塊出版,1999年。)
《商務的未來》 (大塊出版,1999年。)
《智慧的語言──漫畫法句經》(香港博益出版,1999年。)
2000年代
《愛情的哲學》(香港明窗出版,2000年。)
《快樂的哲學》(香港明窗出版,2000年。)
《青春的哲學》(香港明窗出版,2000年。)
《童年的哲學》(香港明窗出版,2000年。)
《實踐的哲學》(香港明窗出版,2000年。)
《人生的哲學》(香港明窗出版,2000年。)
《愛情的哲學》,2001年。
《人生的哲學》,2001年。
《青春的哲學》,2001年。
《快樂的哲學》,2001年。
《童年的哲學》,2001年。
《學習的哲學》,2001年。
《智慧的哲學》,2001年。
《實踐的哲學》,2001年。
《智者的低語──老子說》,2001年。
《自然的簫聲──莊子說》,2001年。
《仁者的叮嚀──孔子說》,2001年。
《御風而行的哲思──列子說》,2001年。
《兵學的先知──孫子說》,2001年。
《法家的峻言──韓非子說》,2001年。
《英雄好漢的本色──水滸傳》,2001年。
《歷史的長城──史記》,2001年。
《封神榜 Ⅰ──哪叱、姜子牙、商紂王、周文王》,2001年。
《封神榜 II──西岐大會戰》,2001年。
《六朝怪談──奇幻人間世》,2001年。
《人生的滋味──菜根譚》,2001年。
《世說新語》,2001年。
《漫畫四書──論語、孟子》,2001年。
《貓的形形色色》,2001年。
2010年代
《東方宇宙三部曲》(大塊文化,2010年)
《漫畫金剛經──安頓心的力量》(圓神出版,2011年)
黑地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