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張文源(刑事)

張文源P
106年9月22日動態
http://www.klg.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6&article_id=13932
1.本局刑事警察大隊大隊長李青泉調派代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偵查第一大隊副大隊長。

2.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偵查第七大隊隊長張文源調派代本局刑事警察大隊大隊長。
張文源
http://m.ltn.com.tw/news/people/paper/1158536
張文源
摘錄自由時20171209W6之B4〔記者林嘉東/基隆報導〕捨棄高薪的會計工作,轉換人生跑道,投身熱愛的「經濟犯罪偵辦」;
屢破大案 三度獲模範警察
基隆市警局刑事警察大隊長張文源憑著會計專才,屢破大案,2006到2013年間三度獲選警政署模範警察、內政部模範公務員;今年更上一層樓,贏得全國公務人員最高榮譽「106年公務員傑出貢獻獎」,將於2017年12月13日接受總統表揚。

張文源溫文儒雅,散發濃厚的書生氣息,1997年中原大學會計系畢業後,如願進入全國前三大會計師事務所,「弊病」激發好打抱不平的天性,讓他不惜離開人人稱羨的知名事務所,隔年考取警察大學刑事系財經組。

警大65期畢業時,他的第一名成績獲代理校長劉仕琳挽留,盼他留在警大,後因母親到第一線去服務。
張文源2005年偵破奧運跆拳道金牌國手朱木炎遭詐欺案、2014年破南港前協

為了精進辦案技巧,張文源今年考上台北大學會計系博士班,繼續深造。
張文源銓敍部報導
http://www.mocs.gov.tw/pages/detail.aspx?Node=1220&Page=5439&Index=10
張文源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隊長─張文源

洞察金流軌跡─破解經濟犯罪的鑑識會計先鋒

事蹟簡介

一、率隊(刑事警察局偵七大隊第三隊)偵破全國矚目之「臺鐵松山車站區間車爆炸案」,現場指揮分配偵查並尋獲關鍵證據,案發15小時迅速鎖定犯嫌即時偵破,排除恐怖攻擊可能性,有效維護社會治安,安定民心。

二、主辦並率隊偵破兩岸跨境電信詐欺集團、企業貪瀆等多起重大經濟犯罪刑案,查扣龐大現金贓款總計達新臺幣4億餘元,具有即時安定經濟秩序及嚇阻企業貪瀆之效。

三、協助上級長官推動成立「全國打擊詐欺犯罪中心」,積極查緝詐騙集團,利用刑法沒收及扣押新制,澈底追查其不法所得,降低從事詐欺之誘因,減少國內民眾遭騙。

四、發揮自身會計金流領域的專業,推動「鑑識會計」;擔任全國刑事偵查教育授課講師,傳承經濟犯罪及金流調查之偵查概念及技巧,提升警隊重大經濟犯罪刑案偵辦能量。
張文源台北大學
https://www.ntpu.edu.tw/gradcrim/News_V.php?AutoNo=3427
台北大學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師生動態>20170920_CM 
恭喜本所校友邱豐光警官榮升警政署副署長、張文源警官榮升基隆市警察局刑警大隊大隊長、王耀輝警官榮升苗栗縣警局刑警大隊大隊長、李文菖警官榮升刑事局警政監。

===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校友動態>20170920_CM 
恭喜本所校友新北市警察局蔡淑琳警官、國軍北投醫院黃耀進主任醫師、利伯他茲基金會陳鳴敏副主任,獲得106年衛福部紫絲帶獎,三位同學多年來協助家庭暴力防治、性侵害防治、性騷擾防治、兒少保護、老人保護、身心障礙者,榮獲此獎,特此恭喜。

第四屆紫絲帶獎得主名單 
※ 各領域依姓名筆畫為序 
社政領域 
陳淑芬 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 
陳鳴敏 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台北選擇家園副主任 
湯鳳琴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苗栗分事務所主任 
賴怡盈 台中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 社工員 
衛生醫療領域 
尹莘玲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病理部法醫病理科主任 
何儀峰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主治醫師 
傅振輝 海天醫療社團法人海天醫院臨床心理師;行政副院長 
黃耀進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 
警政領域 
蔡淑琳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婦幼警察隊隊長 
薛琮勛 雲林縣警察局婦幼警察隊警務員 
司法領域 
林芬芳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洪生輝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檢察署觀護人 
蔡雲卿 蔡雲卿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 
教育領域 
王燦槐 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教授 
林孟薇 台中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專任專業輔導人員 
其他領域 
賀!恭喜碩士班95學年度畢業邱依俐校友高中106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公職社會工作師類科金榜。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校友動態>20170920_CM 
恭喜本所校友邱依俐小姐順利通過106年公務人員高考三級社會工作師。金榜題名,特此恭喜,同時也祝福其他校友持續在工作與人生發光發熱。
保險行政研討會
http://www.iafi.org.tw/TW/NewsGallery2/ugC_NewsGallery_Detail.asp?hidNewsGalleryCatID=2&hidNewsGalleryID=46&hidPage1=1
保險行政
財團法人保險犯罪防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於98年11月19日~20日假新光人壽士林教育會館舉辦「保險行政作業與案例研討會」,本中心特別邀請刑事警察局洪漢周組長、台大法醫學科暨法醫學研究所孫嘉棟教授、本中心李俐圜諮詢委員、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林榮宏委員、刑事警察局張文源偵查正、刑事局鑑識科林故廷研究員、本中心楊清榮諮詢委員及刑事警察局朱至明偵查正等擔任講師

張文源清朝

張文源清朝
張文源,甘肅省平涼府靜寧州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參加光緒癸卯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114名。同年閏五月,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1]。

參考文獻

更多資訊: 輕觸展開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五百十七):光緒二十九年。癸卯。閏五月甲申朔。……○引見新科進士。得旨。……龐毓同、田毓璠、孫鴻烈、高遵章、鈕澤晟、王紹曾、王蔭楠、馬晉、陳鈞、宋功迪、胡獻琳、許中傑、陳中孚、李盛鑾、董秉清、張壽楠、黃敏孚、張衷沅、趙國光、鄧榮輔、程昌鼐、梁鴻藻、李世由、宋嘉林、郝繼貞、褚煥祖、唐樹彤、萬箎、黃光厚、李增榮、程起鳳、黃韓鼎、樊海瀾、李肇律、張鳳喈、鄒壽祺、郭毓璋、黃純垓、劉貞安、鄭廷琮、謝慕韓、鄭煇典、翁長芬、劉昌仁、有瑞、林樹森、陳德昌、金文田、胡商彝、劉道春、曾肇嘉、馬育麟、薩起岩、廖毓英、朱楙春、張治仁、王景峨、何諶、施汝欽、尚光鉞、佘登雲、劉思浚、張鵬翔、武曾任、陳煜庠、閻希仁、李澤宸、張運魁、何品藜、馬天翮、黃堃、馬進修、培成、高廷梅、張自省、張文源、彭立栻、楊鳳翱、杜光佑、王允猷、汪春源、曹佐武、呂濬堃、魏垂象、周旭、鍾麟、孟宗輿、侯來儀、丁樹奇、於文鐄、張瑞璣、呂調元、和紳布、孫回瀾、李泰、傅懷光、關捷三、姜宗泰、曾蘭春、仵墉、黃居中、張繼信、吳庚、陳耀墀、王鍾仁、馬駿昌、黃和鑾、劉春堂、丁惟彬、周汝敦、李文詔、王益霖、楊克烈、覃壽彭、王廷槐、陳其相、黃霦、馬廷弼、吳黼藻、王永和、哲克登額、李慎五、袁大琖、王延綸、俱著交吏部掣籤。分發省分。以知縣即用。

宋佳S

宋佳SP
H:人稱小宋佳
宋佳(1980年11月13日-),哈爾濱人,中國女演員,曾獲2012年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女演員及2013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因有同名的前輩女演員宋佳,故多被傳媒稱為小宋佳。

本文介紹的是生於1980年的演員宋佳。關於同名的藝人大宋佳,請見「宋佳 (1962年)」。

Quick facts: 宋佳, 女演員 …

簡歷

宋佳,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學士畢業,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8歲起跟隨著名月琴演奏家馮少先學習柳琴,高中就讀瀋陽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2000年本獲瀋陽音樂學院取錄,卻偶然在學姐范志博提議下,報考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並獲取錄,從而走上演藝之路。

演藝經歷

2006年與劉嘉玲、胡軍共同主演張一白導演的電影《好奇害死貓》,獲第2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提名,讓她在電影圈嶄露頭角。2008年在吳宇森執導的《赤壁》中飾演驪姬一角,戲份不多,但作為戲中少數的女角仍然受注目。2013年在電影《蕭紅》中飾演近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電視劇方面,2007年憑高收視的央視開年大戲《闖關東》中鮮兒一角開始為廣大觀眾所認識,2012年憑《懸崖》一舉收穫中國電視金鷹獎及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兩個最佳女演員獎。

音樂方面,2008年初曾推出個人專輯《能不能幸福》。

2014年9月1日至12月8日搭檔陳學冬參加湖南衛視大型演員小童星課堂真人秀:香飄飄奶茶冠名播出的《一年級》節目。

宋佳

宋佳
H:20171209W6緯來育樂1030至1200金星秀介紹主角宋佳,也談及女兒楚楚及兒子帥帥,21歲嫁張學津,17年後生兒子帥帥後離婚,再嫁。
百科百度:
宋佳,1962年1月11日出生于山东青岛,中国影视女演员。

1984年,宋佳在电影《淘金王》中饰演小露珠,正式出道。1990年,主演电影《庭院深深》,获得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1999年,在电视剧《嫂娘》中担当主演、制片人,获得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2003年,宋佳凭借《尘埃落定》,获得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具人气女演员奖、观众喜爱的女演员奖。[1]

中文名

宋佳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星座

摩羯座

血型

B型

鲜花 1010  本周人气 NO.713

登录后可获得3朵鲜花  点击登录

送花

金鹰奖视后盘点,你知道哪几位?

什么?这些影视巨星都来自青岛!

《天下之喋血紫禁城》神秘主演

早年经历

宋佳的家庭成分是资本家,父亲离世后,是母亲将宋佳兄弟姊妹拉扯大的。1985年,宋佳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在校时,参演过一些角色。[2][1][3]

演艺经历

1984年,宋佳在电影《淘金王》中饰演小露珠,开始了演艺道路。[2][1][3]

1990年,在电影《庭院深深》饰演角色章含烟,因而获得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1]

1991年,宋佳在《落山风》担任女主角素碧,获得第十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4][5]

1993年,宋佳息影去美国耶鲁大学的编导系就读。[3][6]

共8张

宋佳

1996年,宋佳自筹资金拍摄7集电视连续剧《嫂娘》,并出演女主角张敏。[1][3]

2003年,在电视剧《尘埃落定》中,宋佳因出演“土司太太”这一角色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最喜爱的女演员奖”和“最具人气奖”。[1][7]

2007年,宋佳参与了《北平往事》的拍摄,同年又在范元导演的电视剧《如歌的岁月》中扮演角色秋卉。[1]

2009年,出演电视剧《牛朗织女》,并创办了青岛宋佳国际艺术学院。[8]

2011年,宋佳在电视剧《大地情深》中扮演角色沈思奇,同年又在电视剧《等你回家》中担任主演。[1]

2013年,宋佳在钟少雄导演的电视剧《隋唐演义》中和严宽等演员合作,饰演了角色独孤伽罗。[9]

2015年,宋佳和吕丽萍、孙海英夫妇合作,出演了杨玄导演的台湾电视剧《传承》。[1][10]

个人生活

家庭

1988年3月31日,26岁的宋佳生下一女,取名张楚楚。2008年,46岁的宋佳诞生儿子张帅帅。[8][3][11][5]

爱情

1983年,21岁的宋佳嫁给京剧艺术家张学津。1988年为张学津生下一女,后离婚。[12][13][14]

2001年在北京的一次朋友聚会中认识了影视剧导演于敏。2004年两人正式分手,结束了历经三年的恋情。[15][16]

2004年,在美国时,宋佳与经营房地产的蔡程邂逅,两人一见钟情。这时宋佳因主演《尘埃落定》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和人气最旺的女演员奖,同时赢得了事业上和一份稳定的爱情。[8]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華納馮布朗

華納馮布朗
H:美國19690720登陸月球的推手,德國/美國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空事業的先驅。
維基百科介紹:
沃納·馬格努斯·馬克西米利安·馮·布朗帝國男爵(德語: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1912年3月23日-1977年6月16日),德國/美國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2]。曾是納粹德國著名的V2火箭的總設計師[3],二戰結束後,美國將他和他的設計小組帶到美國。移居美國後,馮·布朗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太空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主持設計了阿波羅4號的運載火箭農神五號。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農神五號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4]

華納·馮·布朗
Wernher von Braun

華納·馮·布朗於1964年5月在其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辦公室內,其身後為土星火箭模型

出生沃納·馬格努斯·馬克西米利安·馮·布朗男爵
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
1912年3月23日
 德國普魯士波森省維爾西茨逝世1977年6月16日(65歲)
 美國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墓地亞歷山德里亞國籍 德國
 美國公民權 德國
 美國(1955年後)母校柏林工業大學職業火箭工程師和設計師、航天工程師宗教信仰福音派
(前為信義宗)配偶瑪麗亞·路易絲·馮·奎斯托普(1947年-1977年結婚)兒女愛麗絲·凱琳
瑪格麗特·塞茜爾
彼得·康斯坦丁父母馬格努斯·馮·布朗(英語:Magnus von Braun (senior))(1878–1972)
埃米·馮·奎斯托普(1886–1959)獎項艾利奧特·克雷森獎章(英語:Elliott Cresson Medal)(1962)
威廉·埃克斯納獎章(英語:Wilhelm Exner Medal)(1969)[1]
國家科學獎章(1975)軍事生涯效命 納粹德國軍種 黨衛隊服役年份1937年–1945年軍階 黨衛隊突擊隊大隊領袖(少校)參與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勳章戰功十字連劍騎士勳章(1944)
戰功十字連劍一等勳章(1943)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1912年3月23日馮·布朗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的東普魯士波森省維爾西茨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馬格努斯·F.馮·布朗男爵是威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農業大臣(1877–1972),母親是艾米·馮·奎斯托普,其父母家族都有歐洲王室血統。馮·布朗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二。他1919年出生的弟弟繼承了父親的姓名[5]。在馮·布朗接受路德教堅振聖事後,其母贈予他一台望遠鏡,從此馮·布朗迷上了浩瀚星空。1918年維爾西茨劃歸波蘭後,老馮·布朗全家遷往德國本土,並定居柏林。

1925年起,進入了魏瑪近郊位於Ettersburg城堡的寄宿學校學習。1928年父母將其送至位於Hermann-Lietz-Internat學校學習,在那裡馮·布朗看到了火箭先驅赫爾曼·奧伯特的著作《星際火箭》(Die Rakete zu den Planetenräumen),並開始對星際旅行深深著迷。1930年,馮·布朗進入柏林工業大學,成為赫爾曼·奧伯特的學生,不久參加了奧伯特創始的德國太空旅行學會,並很快成為董事會成員,並在此後協助奧伯特的液體火箭測試。1932年,馮·布朗大學畢業,還獲得了飛機駕駛執照。受聘為瓦爾特·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7月27日,馮·布朗獲得柏林洪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為Erich Schumann。他寫的畢業論文論述了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理論和實驗的各個方面。柏林洪堡大學把這篇論文評為最高等級——特優。這雖只是一篇畢業論文,但它對航天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甚至在大約30年後,德國宇宙飛行協會還將該文作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就這樣,馮·布朗為自己的學生時代畫上了一個閃光的句號,並開始迎接嶄新的工作歷程。

德國歲月編輯納粹時期編輯

1941年Walter Dornberger, Friedrich Olbricht, 威廉·馮·里布和馮·布朗在佩內明德

當馮·布朗正在完成他的博士論文時,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納粹黨)在德國上台執政,很快火箭研發被列為國家議程。

A4/V2火箭示意圖

1937年,馮·布朗在佩內明德大型火箭試驗基地任技術部主任,領導了德國的「復仇使者」V2火箭的研製工作。1938年,馮·布朗加入納粹黨。此後,為了鞏固火箭研究事業,他進入黨衛軍,並獲少校軍階。

戰俘時期編輯

主條目:迴紋針行動

二戰末期,美國和蘇聯對包括馮·布朗在內的德國科學家展開了一場秘密的追逐活動,最終美軍俘虜了馮·布朗。

被俘時的馮·布朗(手上打著石膏)

1945年春,蘇軍挺進到離其駐地佩內明德約160km的地區,馮·布朗開始和手下商議投降事宜,究竟是蘇聯還是美國。由於懼怕蘇聯在戰後虐待戰犯,馮·布朗和他的手下決定設法投降美軍。此時漢斯·卡姆勒(Hans Kammler,黨衛軍領導)下令馮·布朗和他的團隊撤到德國中部,然而來自軍方的命令卻命其固守當地。為了躲避蘇軍,馮·布朗決定違背軍方命令,編造了份檔案並率領500多名成員前往Mittelwerk地區,繼續他的工作。由於擔心檔案和圖紙被黨衛軍銷毀,馮·布朗讓手下把重要資料藏匿於哈茨山區廢棄的礦井中[6]。

4月,隨著盟軍深入到德國腹地,卡姆勒命令科學家們乘火車前往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小鎮Oberammergau,為了不使這些科學家落入盟軍手中,卡姆勒準備在最後時刻將他們處決。然而馮·布朗卻說服了黨衛軍少校卡姆勒將其部隊在小鎮附近分散,以避免成為盟軍轟炸的靶子[6]。

1945年5月2日,馮·布朗的弟弟和另外一位火箭工程師秘密地與美軍第44步兵師接上了頭,兩人騎著自行車,用極其蹩腳的英語說到:「我是馮·布朗,我的哥哥發明了V2火箭,我們要投降」[7]。

美國尋夢編輯軍方生涯編輯

沃納·馮·布勞恩在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的關於空間技術特別委員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馮·布朗作為「頭腦財富」來到美國。1945年6月20日,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批准將馮·布朗和他的專家組轉移至美國境內,此舉至1945年10月1日前一直未對公眾公開[8]。

首批7名技師於1945年9月20日抵達威爾明頓南部的New Castle機場,隨後飛往波士頓並乘船前往位於波士頓港Fort Strong島上的美軍情報機構。後來,除馮·布朗外,所有人被轉移至馬里蘭州的Aberdeen Proving Ground,清理由Peenemünde帶來的資料,以恢復他們之前的火箭研製工作。 最終,馮·布朗和他的組員被轉移至德克薩斯州的Fort Bliss(艾爾帕索北部一處規模巨大的軍事設施)。在這個新家,他們給軍方、廠方和大學的人士培訓有關火箭和飛彈複雜的設計製造技術。作為Hermes計劃的一部分,馮·布朗和他的組員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飛彈靶場協助恢復了一支從德國運回的V2火箭。他們也繼續著給軍方以及研究機構有關未來火箭的研製工作。同時馮·布朗和他的隊員也不能在未獲軍方保護的情況下離開Fort Bliss。

馮·布朗之妻:Maria von Braun

在Fort Bliss期間,馮·布朗通過書信的方式向他的表妹,18歲的Maria Luise von Quistorp求婚。1947年3月1日,在得到批准後,馮·布朗回到德國,與Maria Luise在蘭茨胡特路德教教堂結婚。並在1947年3月26日攜妻子一家返回紐約。1948年12月9日,他們的第一個女兒,Iris Careen在Fort Bliss的軍醫院誕生。馮·布朗此後又添2個子女——Margrit Cécile於1952年5月8日出生, Peter Constantine在1960年6月2日降生。1955年4月15日,馮·布朗正式成為美國公民。

1950年韓戰爆發後,馮·布朗和他的手下被轉移到阿拉巴馬州的亨茨維爾,被在此度過了20年歲月。1950年至1956年間,他率領軍方火箭研製組在Redstone Arsenal成功研發紅石飛彈,成為美軍第一代核彈的洲際飛彈載具。

在美國陸軍飛彈局發展處(ABMA)馮·布勞恩的證章(1957年)

任美國陸軍飛彈局發展處(ABMA)處長時,馮·布朗和他的團隊開發出木星-C探空火箭(也稱「朱庇特」Jupiter-C),紅石飛彈的改進型[9]。該火箭最終在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將西方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成功送上太空。其中「朱庇特」C型火箭,是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關鍵保障。

儘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1945年至1957年的12年間,成為馮·布朗和他的手下備感沮喪的一段歲月。因為他們的對手,由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當時由於蘇聯保密,並未被世人所知)率領的蘇聯團隊始終走在他們的前面。同時美國政府方面對馮·布朗的觀點並不太感興趣,火箭研製也僅僅是亦步亦趨。同時媒體挖出了馮·布朗曾經作為納粹黨衛軍並且參與挑選奴隸勞工製造V2火箭的不光彩歲月,開始大加撻伐。

普及宇航理念編輯

在這一時期,馮·布朗重複他之前在德國所建立的火箭事業,直接參與軍事火箭的研發,而火箭成為未來太空探索主力的設想也沒有遠離他。但是,尋求官方支持卻化為泡影。於是他轉而向公眾宣傳他的理念。1950年5月14日The Huntsville Times的報導《馮·布朗博士稱火箭能夠飛抵月球》標誌著馮·布朗努力的開始。1952年馮·布朗在Collier's Weekly周刊的系列報導《人類即將征服太空》的系列報導中首次發表了他對載人太空站的設想,由太空藝術家Chesley Bonestell為此描繪插圖,使其廣為流傳。

太空武器構想編輯

馮·布朗在冷戰中最為「寒冷」的一段時期發表了他的關於太空站的構想。此時美國正採取措施應對蘇聯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實際上太空站軍事化在該時期依然可行,他的所構想的太空站一旦裝備飛彈,將會使美國在軌道武器以及軌道對地武器上獲得領先。儘管馮·布朗斟字酌句,如將武器設施(military applications)改為「尤其可怖(particularly dreadful)」的常規寫法,然而他在其他的書中和文章中卻精心描繪了此構想。在今天,這些鮮有和平色彩的構想已經由
這些鮮有和平色彩的構想已經由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Michael J. Neufeld重新向公眾展示了出來[10]。

1963年馮·布朗與總統甘迺迪在紅石兵工廠(英語:Redstone Arsenal)

馮·布朗站在美國太空和火箭中心為農神五號火箭所用的F-1火箭發動機前留影

於1970年,仍與他的火箭模型在一起,馮·布勞恩在他在美國航空航天局總部新辦公室被拍攝

NASA歲月編輯

美國海軍曾著手建造火箭以將衛星送入軌道,但結果Vanguard火箭的發射系統卻並不可靠。1957年,當史潑尼克一號成功發射之後,美國在太空競賽中落後於蘇聯的觀點開始在國內蔓延開來。美國官方遂決定啟用馮·布朗和他的德國團隊挽回頹勢。

NASA於1958年7月29日成立。一天後,紅石飛彈的第50次發射在南太平洋的約翰斯頓環礁獲得成功。兩年後,NASA啟用新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 並且ABMA由馮·布朗領導的團隊也轉到了NASA。在五角大樓與Herb York進行的面對面會談中,馮·布朗明確闡明他進入NASA的條件:農神運載火箭計劃必須得以繼續[11]。從1960年7月至1970年2月,馮·布朗成為中心主任。

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首要任務是開發農神火箭 Saturn rockets 以使大噸位載具有能力進入並離開地球軌道。這也是阿波羅計劃的先決條件。 馮·布朗最初主張採用 地球軌道交會技術,但到了1962年,他轉而採用了更具風險性的月球軌道交會技術。1969年7月16日,當由馬歇爾中心研發的農神五號運載火箭攜帶阿波羅11號成員開始了歷史性的8天任務時,馮·布朗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夢想也終於得以實現。此後,通過計劃的逐步深入,農神五號也能夠將6批次的太空人送上月球。馮·布朗也因此成為了使美國參與太空競賽中的關鍵角色。

1960年代末,馮·布朗在亨茨維爾的美國太空火箭中心的發展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正是從此,馮·布朗引領美國追趕蘇聯腳步,並規劃未來的太空計劃。

1970年,他又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主管計劃的副局長,併兼任馬歇爾航天中心主任。任期內馮·布朗完成了太空梭的初步設計。馮·布朗於1972年5月26日從NASA退休。雖然在NASA期間布勞恩獲得了巨大成就,人類也完成了登月計劃等宏大項目,但馮·布朗在月球建立基地,發展進一步向外太空探索的宏偉構想時至今日也未實現。

後NASA時期編輯

離開NASA後,馮·布朗於1972年7月1日擔任費柴爾德公司(Fairchild)位於馬里蘭州Germantown的太空工程科研所的副總裁。

1973年在一次例行體檢中,發現了腎臟腫瘤,並且不能通過手術控制[12]。而馮·布朗卻並未停下腳步,持續著學院工作。培養年輕人對航空火箭事業產生興趣,尤其是學生和新一代的工程師。

1976年,他成為OTRAG公司CEO Lutz Kayser的科學顧問,同時也成為戴姆勒--奔馳公司領導團成員之一。但馮·布朗健康狀況的惡化使其不得不徹底退休。當1975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在1977年初授予他時,他也無法出席在白宮的慶祝儀式。

去世編輯

在亞歷山德里亞的馮·布朗之墓

1977年6月16日,馮·布朗因大腸癌在維珍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逝世[13][14]。葬於當地的Ivy Hill公墓[15]。

著作編輯

Proposal for a Workable Fighter with Rocket Drive. July 6, 1939.The proposed vertical take-off interceptor[16] for climbing to 35,000 ft in 60 seconds was rejected by the Luftwaffe in the autumn of 1941[17]:258 for the Me 163 Komet[18] and never produced. (The differing Bachem Ba 349 was produced during the 1944 Emergency Fighter Program.)'Survey' of Previous Liquid Rocket Development in Germany and Future Prospects.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19]A Minimum Satellite Vehicle Based on Components Available from Developments of the Army Ordnance Corps. September 15, 1954. It would be a blow to U.S. prestige if we did not [launch a satellite] first.[19]The Mars Project,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3). With Henry J. White, translator.Arthur C. Clarke (編). German Rocketry, The Coming of the Space Age. New York: Meredith Press. 1967.First Men to the Mo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1958). Portions of work first appeared in '《這一周》雜誌.Daily Journals of Werner von Braun, May 1958-March 1970.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19]History of Rocketry & Space Travel, New York, Crowell (1975).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III.2nd Edition:, Estate of Wernher von Braun; Ordway III, Frederick I & Dooling, David Jr. Space Travel: A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1975]. ISBN 0-06-181898-4.The Rocket's Red Glare, Garden City, N.Y.: Anchor Press, (1976).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III.Project Mars: A Technical Tale,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6). A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cience fiction story by Dr. von Braun. Accompanied by paintings from Chesley Bonestell and von Braun's own technical papers on the proposed project.The Voice of Dr. Wernher von Braun,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7). A collection of speeches delivered by von Braun over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

榮譽編輯

1970年2月,在亨茨維爾當地表彰他多年來的傑出貢獻。(從左至右)他的女兒Iris、妻子Maria、美國參議員John Sparkman、阿拉巴馬州州長Albert Brewer、馮·布朗、其子Peter、女兒Margrit

德國帶劍騎士戰功十字勳章(Knight`s Cross Of The War Merit Cross),1944年10月28日。1959年入選BISen: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榮譽成員,1949年[20]。德國聯邦十字勳章。1967年獲史密森尼學會航天先驅獎章。1969年獲NASA傑出貢獻獎章en:NASA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1975年獲Werner von Siemens Ring。1975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70年獲世界公民獎en:Civitan International[21]

影響及評價編輯

阿波羅計劃的總指揮Sam Phillips 認為,若無馮·布朗,美國的登月計劃決不可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裡取得巨大成就。國際天文聯會(IAU)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其命名,為von Braun crater。在美國時期,馮·布朗由於未受戰犯審判,長期受到公眾指責,其納粹身份也備受爭議。美國官方則有意隱瞞了部分納粹檔案,並使其成為美國公民。電子遊戲坎巴拉太空計劃中登場的坎巴拉人科學家Werhner von Kerman (沃納·馮·科曼)的原型即為布勞恩,他在遊戲中是一位領導太空計劃的「著名火箭科學家」。

參考文獻

尤里加加林

尤里加加林
H:History頻道天才8稱尤里加加林為世界第一位太空人。
尤里·亞歷克賽耶維奇·加加林頁面問題

尤里·加加林
Юрий Гагарин
Yuri Gagarin前蘇聯空軍飛行員/太空人國籍 蘇聯出生1934年3月9日
 蘇聯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克盧希諾逝世1968年3月27日(34歲)
 蘇聯格扎茨克

過往職業

戰鬥機駕駛軍階上校

在太空的時間

1小時48分鐘甄選空軍第一組任務東方一號

攝於哈爾科夫市的加加林塗鴉

豎立於倫敦的加加林像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尤里·亞歷克賽耶維奇·加加林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尤里·加加林

尤里·亞歷克賽耶維奇·加加林(俄語:Ю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Гагарин,1934年3月9日-1968年3月27日),蘇聯太空人,蘇聯紅軍上校飛行員,是首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早年編輯

1934年3月9日,加加林生於蘇聯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區的克盧希諾鎮,一個集體農莊莊員家庭,俄羅斯人。他童年是在斯摩棱斯克區的克魯什納村渡過的,後來他們舉家遷到了格查茨克小城。加加林的父母,乃至祖父母都是農民。在二次大戰期間加加林曾經歷納粹統治,生活困苦。[1]

1949年當加加林15歲的時候,他停止了中學的學業,並進入工廠工作,以便儘早地從經濟上幫助他的父母。翻砂車間的工作是繁重的。它不僅需要知識和經驗,而且需要體力,不過加加林依然每天堅持去工人夜校學習。

1951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柳別爾齊職業中學,成為受訓冶金工人,並繼續在薩拉托夫工業技術學校學習。加加林的飛行員生涯就是從薩拉托夫開始的,他加入了薩拉托夫航空俱樂部,業餘時間學習飛行。

飛行員生涯編輯

1955年加加林以優異成績從工業技術學校畢業,之後被征入航空學校[2],開始在奧倫堡航空軍事學校學習飛行,1957年被推薦至奧尼堡第一契卡洛夫空軍飛行員學校,正式參加蘇聯軍隊,曾獨自駕駛米格-15戰機[3][4] [2]。還成為北海艦隊航空軍團的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同年與奧倫堡醫學院畢業生瓦倫蒂娜·伊萬諾夫娜·戈爾巴喬娃結婚,結婚日期就在加加林畢業的同一天。

航太生涯編輯

1959年10月,前蘇聯首位太空人的選拔工作在全國展開。加加林從3400多名35歲以下的空軍飛行員中脫穎而出,成為20名入選者中的一員,並於1960年3月被送往莫斯科,開始在前蘇聯太空人訓練中心接受培訓。在訓練中,加加林成為前蘇聯第一名太空人。1960年,加加林加入蘇聯共產黨。 [5]

1960年,在經歷多次人員篩選後,加加林與其他19名航太員被選中參與蘇聯太空計劃,後來又選進「索契六號」訓練組,再後來又成為第一個選入「東方計劃」精英訓練組的航太員。加加林與其他准航太員進行了身心承受能力的訓練及測試,又經歷過飛行訓練。鑑於兩人在訓練期間的表現和生理特徵,加加林和蓋爾曼季托夫最終從訓練組中脫穎而出。由於東方號駕駛艙很窄,所選的兩名航太員身高都很矮,其中加加林僅為1.57米高。加加林是敏銳的冰球運動員,也是籃球迷,曾執教薩拉托夫工業技術學院隊並擔任裁判。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起飛,在遠地點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他駕駛的東方一號飛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載人進入外太空的太空載具,就在他的108分鐘的飛行過程中,加加林由上尉榮升為少校。

加加林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宇宙飛行後,莫斯科以極其隆重的儀式歡迎凱旋的航太英雄。在這次歷史性的飛行之後,加加林榮獲列寧勳章並被授予「蘇聯英雄」和「蘇聯太空人」稱號,並曾多次出國,訪問過27個國家,22個城市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1962年,加加林當選為第六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64年11月任蘇聯—古巴友好協會理事會主席。而一時的名聲鵲起,讓加加林嘗到苦頭。有熟人說加加林是個「酒鬼」,出訪期間很是喜歡在社交場合喝酒。更出乎意料的是,1961年9月加加林在黑海度假村時,曾和一位救過他的護士安娜開房,還被老婆捉姦。加加林慌忙中帶著安娜從窗戶跳到二樓陽台,臉部撞上路緣石,左眉留下了永遠的疤痕。

隨後加加林擔任蘇聯最高蘇維埃副主席,併入選蘇聯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隨後回到衛星城進入茹克夫斯基航空工程學院學習並答辯了畢業設計,學院推薦他到高等軍事學院研究生院當函授生。加加林也積極參加訓練其他太空人的工作,1961年5月成為太空人隊長。1962年6月12日升任中校。1963年11月6日升任上校。1963年12月升為太空人訓練中心副主任。 在訓練其他太空人的同時,他自己並沒有放棄訓練,理想是能夠再次進入太空。1967年4月,他完成了聯盟號宇宙飛船首次飛行的培訓準備工作,成為太空人科馬洛夫的替補。他在進行航太訓練之餘,並未放棄駕駛戰鬥機,還專門進入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學院繼續學習飛行,並於1968年2月畢業。

逝世編輯

1968年3月27日,他和飛行教練員弗拉基米爾·謝廖金在查卡洛夫斯基機場駕駛米格-15戰機例行飛行訓練,他們駕駛的雙座噴射機因事故墜毀在基爾扎奇鎮。災難發生的這一天,加加林按計劃要駕駛米格-15殲擊教練機飛行兩次,每次半小時。10點19分,飛機升空。10點30分,加加林把空域作業的情況報告飛行指揮,請求准許取航向320返航。此後,無線電通信突然中斷,1分鐘後,飛機一頭撞到地上。

事故發生後,政府成立了事故調查委員會。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後認為:「1968年3月27日飛機飛行準備工作完全是按照現有技術操作規程的要求進行的。」調查委員會查明了飛機與地面相撞時的狀態。當時,飛機在兩層雲帶空域裡飛行,看不見地平線。返航時,本應從70°航向向320°航向下降轉彎,後來一定發生了某種突發事件,使飛機處於臨界狀態。飛機飛出低層雲,航跡傾斜角達到70°到90°,飛機幾乎是垂直俯衝下來,加加林和另外一位飛行員密切配合,想盡最大努力使飛機退出俯衝狀態,但當時飛行高度只有250-300米,時間也只剩2秒鐘了,他們沒有成功,加加林就這樣喪生,年僅34歲。當時甚至很多人都不相信他是真的犧牲了。由此可見,飛機墜毀的原因尚未查明,往後幾十年,有人提出陰謀論的猜想。2003年3月揭秘的蘇聯文件顯示,克格勃在事故調查委員會和軍事調查之外私自進行事故調查,其調查報告否定陰謀論存在,指出是空軍基地人員的違規操作導致災難發生。報告指出,空管員向加加林提供過時的天氣信息,在飛行時天氣條件顯著惡化。地勤人員也將附著在飛機上的外部燃料箱拿走,導致飛機動力不足。飛行過程中,飛機由於另一輛飛機導致意外操作或撞到鳥落入氣旋中,過期的天氣信息使得乘員對高度的認知出現偏差而不能作出及時的反應,導致戰機自旋。2005年,另一種推測依照最初的事故調查被提出,以前或當時的乘員不小心在機艙開了個洞,導致乘員缺氧而令飛機失控。《航空航太》雜誌指出乘員曾向低空急速俯衝檢測出破洞,但這個俯衝導致乘員失去意識而使到飛機墜毀。

2007年4月12日,克里姆林宮否決一項加加林死因的調查,政府官員表示沒有足夠理由開展新的調查。2011年4月,一份1968年由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立的事故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解密,報告指出加加林或是謝廖金為躲避氣象氣球進行機動,導致戰機進入「超臨界飛行狀態,而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失速」,又或是避免進入「第一層雲層覆蓋的高度上限」。

曾是1968年國家事故調查委員會委員的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在他2004年著作《月球兩邊》,講述他在事故當天駕駛直升機飛過同一地區時,聽到遠處傳出兩聲轟鳴,為支持其他理論,他得出是「蘇霍伊噴射機低於最低飛行高度」導致的結論,在「沒有意識到天氣條件惡劣的情況下」,他「突破音障在10-20米處見到加加林和謝廖金的飛機在墜毀」。他堅信兩聲轟鳴中的第一聲是戰機突破音障產生的,第二聲則是飛機墜毀發出。2013年6月接受俄羅斯RT電視台採訪時,列昂諾夫解釋被解密的報告中披露曾在第二架「山寨版」蘇-15戰機掠過此地,這件飛機當時高度已降至450米(1480英尺),後燃器還在運行,飛機在距雲端10-15米時脫離其所屬梯隊,將其推向較深的氣旋深淵中,速度達每小時750公里。

紀念編輯

加加林死後,其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宮牆壁龕里,他的故鄉格扎茨克被命名為「加加林城」,他訓練所在的太空人訓練中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為紀念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的壯舉,俄羅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為航太節,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緬懷這位英雄人物。國際航空聯合會設立了加加林金獎章。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加加林成為宇宙時代的象徵。小行星1772以他的名字命名。

加加林在美國太空計劃中得到尊敬。在執行「阿波羅11號」任務期間,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將一枚加加林紀念幣和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紀念挎包留在了月球表面。1971年8月2日「阿波羅15號」任務期間,太空人大衛·斯科特和詹姆斯·歐文將一塊紀念所有在太空競賽中死亡的美國和蘇聯航太員的石碑《倒下的太空人》留在月面,14人中就有加加林的名字。

2001年發行的紀念加加林航空40周年10盧布紀念幣。

為紀念加加林航空20周年和30周年,蘇聯政府於1981年和1991年分別發行兩枚紀念幣。2001年,為紀念加加林航太40周年,四枚印有加加林肖像的紀念幣在俄羅斯發行,幣值2盧布、3盧布、10盧布、100盧布。2011年,俄羅斯政府還發行3盧布和1000盧布加加林航太50周年紀念幣。

2011年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將每年的4月12日定為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以紀念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首次飛入太空。[6]

大陸冰球聯盟將其季後賽獎盃定為加加林杯以示致敬。

影響編輯

除了個子矮,加加林另外一個顯著特徵是他的微笑,有人曾分析他在東方1號任務成功出訪時,對人們微笑產生很大號召力的緣由。一次在英國曼徹斯特訪問時趕上瓢潑大雨,加加林為了讓歡送的人群趕上對他的最後一瞥,堅持不使用雨傘站在他的敞篷車內[7],他後來表示:「那些人為了歡送我都被雨淋濕身,我難道不該這樣做嗎?」

蘇聯早期太空計劃策劃者之一的謝爾蓋·科羅廖夫這樣評價加加林:「他的微笑驅散了『冷戰』。」[8]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