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詹子晴

詹子晴
H:藝名Y頭。
維基百科介紹:
詹子晴(Yako Chan,1988年4月11日-),原名詹雅文,藝名丫頭,台灣女藝人、主持人、演員,活躍於各大綜藝節目。2013年起成為知名藝人吳宗憲成立的經紀公司「傑克傳播」及「容易文創」旗下藝人。

  本條目介紹的是台灣女藝人,關於「丫頭」的其它含意,請參看丫頭。

Quick facts: 本名, 英文名 …

詹子晴女藝人本名詹子晴英文名Yako Chan暱稱丫頭、嬌滴美眉、小林美照、最萌小闆娘國籍 中華民國出生詹雅文
1988年4月11日(31歲)
 臺灣職業主持人、歌手、演員、舞者語言國語、台語、英語、韓語[1]教育程度私立中興高級中學(肄業)
醒吾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科(肄業)音樂類型華語流行音樂出道日期2005年4月1日,​14年前出道作品《我愛黑澀會》(2006年)代表作品黑糖瑪奇朵
黑糖群俠傳
我愛黑澀棒棒堂活躍年代2005年至今唱片公司福茂唱片(2006年至2008年)
華納音樂(2008年至2009年)
群石國際(2011年至2013年)經紀公司星空傳媒(2006年至2011年)
藝房紫傳播(2011年至2013年)
群石國際(2011年至2013年)
傑克傳播(2013年至2016年)[2]
容易文創(2016年至今)相關團體黑Girl(前稱 黑澀會美眉)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Close

演藝生涯

在《我愛黑澀會》節目中表現亮眼,被選為第一批正式出道的九位黑Girl(前稱 黑澀會美眉)成員之一。2013年起,丫頭開始以本名「詹子晴」出席綜藝節目[3]。同年5月,她更開放自己的YouTube頻道,重新記錄自《黑澀會》時自己私底下的生活。[4]

個人生活

詹子晴曾就讀臺北市立東湖國民中學,二年級休學,後就讀台北市私立中興高級中學和醒吾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科。詹為左撇子[5],由外婆遺傳下來、講話時高音頻且嬌嗲的娃娃音音色[6],為一大個人特色。
詹子晴的母親是在韓國出生,外婆和舅舅居住在韓國馬山市[7]。
2014年,詹子晴曾和王惟立交往,之前曾被媒體拍到協助前男友顧店,分手後仍維持朋友關係[8]。
除了演藝事業以外,詹子晴亦擁有個人副業投資。其中她投資經營的飲料店「不要對我尖叫」至2018年12月時,在台灣已有11家分店,其中3家是直營店,每間店的平均月營業額破新台幣百萬元,在台灣、香港、北京、廈門皆開設分店。此外,詹子晴跨足飲料店、燒肉店、餐酒館和酒吧,每間店的投資金額皆約百萬元以上,她表示自己大約花三至四個月將投入的成本賺回[9]。

爭議

詹子晴在就讀高中時曾擔任股票秘書,月薪為2萬。另外,老闆還向她提出要求,一個月給30萬包養她,丫頭表示不妥,工作4個月就沒再繼續。事隔2年後,再度被問起此事,她的說法都和之前談到股票秘書一事時相符,但這次她改口將包養價格從原本的30萬變成10萬[10]。被影射的前老闆蔡漢凱向媒體憤怒指控是詹子晴主動提出一個月6萬的包養價,他當時則要詹成年後去找別人[11]。蔡漢凱表示,當初是因朋友介紹,了解她家裡的經濟情況,才提供這個工作職位給她,還出錢讓一家人回韓國,但丫頭後來卻預支薪水、翹班、不告而別,甚至離職後還傳簡訊給他借錢,讓他忍不住說:「大家都是看她好像很可憐才幫助她,不是要她拿來當做上節目胡扯的內容。[12]」並在雜誌專訪中憤怒表示:「明明當初就是她自己問我要不要以每月六萬元包養她,卻總是亂編這件事來騙通告,對話紀錄與借據我都留著,她到底還想騙到什麼時候?[13]」

主持作品

節目

More information: 日期, 播出頻道…

活動

《2017非洲剛果娛樂中心-開幕主持人》(2017/01)

《2017兆富之夜聯歡晚會-主持人》(2017/01/14)

《2017花Young台中跨年晚會HAPPY NEW YEAR跨年晚會-后里麗寶樂園場-主持人》(2016/12/31)

《2007台北最HIGH新年城跨年晚會》(2006/12/31)

《第十三屆華語榜中榜—星光大道主持人》(2010/03/28)

《屏東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園主持》(2010/10/29)

《2010北京星空衛視 星空國際 Channel[V]頻道推介暨客戶聯誼會》(2010/11/26)

《2010廣州星空衛視 星空國際 Channel[V]頻道推介暨客戶聯誼會》(2010/12/10)

《第十五屆全球華語榜中榜—星光大道主持人》(2011/04/15)

《第十五屆全球華語榜中榜—後台得獎區主持》(2011/04/15)

《第十六屆全球華語榜中榜—星光大道主持人》(2012/04/13)

影視作品

電影

姚以緹

姚以緹
維基百科介紹:
姚以緹(1986年02月25日-),台灣女演員,父親為台灣花蓮原住民(阿美族)。畢業於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自小學開始研習手球運動,曾獲選為台灣手球國家代表隊。2014年於李崗導演、蕭力修導演所執導的電影想飛中,飾演女飛官「喬千惠」一角,帥氣亮眼形象成為觀眾討論焦點。2016年參演公視人生劇展衣櫃裡的貓,此片更入圍第18屆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及第51屆電視金鐘獎的多項肯定。2017年與張震領銜主演日本鬼才導演Sabu之電影「Mr Long」,該片入圍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姚以緹亮麗登上國際紅毯。與吳慷仁共同主演的電影引爆點於2018年8月上映。為瑞光家族旗下藝人。[1]

Quick facts: 羅馬拼音, 英文名 …

姚以緹女藝人羅馬拼音Yao Yi Ti英文名Eleven國籍 中華民國出生1986年2月25日(33歲)職業演員語言國語教育程度臺北市立體育學院活躍年代2012年至今經紀公司瑞光家族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Close

作品

羅慧娟

羅慧娟
H:20190531W5於早上0815至10:15上演鬼打鬼之靈幻天師,衛視電影台。飾演女鬼。
維基百科介紹:
羅慧娟(Jacqueline Law,1966年10月10號2012年6月30號),暱稱娟妹,係香港女演員


Quick facts: 羅馬拼音, 英文名 …

羅慧娟女演員羅馬拼音Law Wai Kuen英文名Jacqueline Law花名娟妹國籍 中國香港)民族漢族死2012年6月30號
 星加坡宗教信仰基督教配偶劉志敏(2008年-2012年)出道作品《喜寶》活躍年代1987年-2009年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Close

2012年1月,有雜誌傳出佢病重嘅消息,證實係患上高致命率嘅胰臟癌,正喺度接受化療病情暫受控制。羅慧娟喺6月19號再度傳出病情急轉直下。身為娟妹好友嘅廖安麗同張崇德,接受訪問時都聲稱娟妹無事,但據悉娟妹月前已飛往星架坡就醫,由於近日佢病情急轉直下,佢老公劉志敏已急急飛到星架坡陪佢[1]。佢最終喺2012年6月30號因胰臟癌離世,享年45歲[2][3]

電視劇

香港無綫電視劇

1987年 書劍恩仇錄 飾 霍青桐


1988年 無名火飾 王燕翹(Vince)(檢控官)


1988年 嬴單傳奇 飾 香胭脂


1988年 阿德也瘋狂 飾 鈴


1988年 飛躍霓裳 飾 林欣


1989年 蓋世豪俠 飾 李珠


1989年 婆,媽,女婿


1990年 燃燒歲月 飾 童素素


1990年 人在邊緣 飾 劉靜宜


1990年 玉面飛狐 飾 展娉婷


1992年 夢斷銀城


1992年 金蛇郎君 飾 月半彎


2006年 女人唔易做 飾 禤寶婷


2009年 聽不到的說話


台灣電視劇

1992年 末代皇孫


中國大陸電視劇

1997年 新天仙配 飾 七仙女


電視節目

亞洲電視

2007年 今日法庭


2007年 電視風雲50年


2008年 街頭醫生


基督教電視節目(Network J Ltd.)

2010年 以諾遊蹤@希臘 - 保羅.疾風之旅


陽光衛視

2000年 發現中國


電影

鬼打鬼之黃金道士(1992)


機密檔案實錄火蝴蝶 飾 陳梅香(Cat)(1993)


同居關係(1993)


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1993)


搭錯情人上錯床(1993)


特異女朋友(1993)


郎心如鐵(1993)飾 Lisa


綁架黃七輝(1993)


暴雨驕陽(1994)


新俏郎君(1994)


蘭桂坊血案(1994)


大話英雄(1995)


落難賊鴛鴦(1995)


小飛俠(1995)飾 媚姨


朋友妻(1995)


救世神棍(1995)


戇男三十九(1996)


夢幻拍檔(1996)


毒吻(1998)


天網(1999)


薄餅速遞(1999)


當碧咸遇上奧雲(2004)


魔幻廚房(2004)


影子情緣(2004)


天水圍的夜與霧(2009)


參考

More information: Tap to expand…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桃樂絲丹鐸

桃樂絲丹鐸
H:紅顏血淚介紹的主人翁。
桃樂絲·丹鐸(Dorothy Dandridge,1922年11月9日-1965年9月8日)是第一位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黑人女星和第一個登上生活雜誌封面的黑人,以《卡門瓊絲》一片走紅,並且以她優秀的歌藝及獨特的舞台魅力,風靡了當時以白人為主流的娛樂圈,卻飽受當時種族歧視的對待。1965年9月8日,她被發現陳屍在獨居的小公寓,死因是用藥過量。

 桃樂絲·丹鐸是一個與美國娛樂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14年1月2日)

Quick facts: 出生, 逝世 …

桃樂絲·丹鐸女演員出生1922年11月9日
 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逝世1965年9月8日(42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好萊塢配偶哈羅德·尼古拉斯 (1942年-1951年)
傑克·丹尼森 (1959年-1962年)父母Cyril Dandridge
Ruby Dandridge (1900年-1987年)

Close

邵維華

邵維華
博客來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邵維華(YST)

  又名海天,祖籍貴州貴陽,生於四川成都,成長於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數學博士,主修微分方程,曾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數學助理教授,後來轉入工業界工作,在美國休斯飛機公司(二○○○年被波音公司收購)擔任資深系統工程師,遊走於雷達、飛彈與衛星部門,專業為雷達系統工程,在合成孔徑雷達成像上獲有一項美國專利。曾於2014年出版《2020中國與美國終須一戰》(如果出版)。
網路介紹:
先來介紹一下作者,邵維華(YST),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數學博士,曾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數學助理教授,後來轉入工業界工作,在美國休斯飛機公司 (併入波音公司)擔任資深系統工程師。

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原昌宏

原昌宏P

https://assets.inside.com.tw/article/16501-qr-code-father
QR碼的誕生可追溯至1994年,由日本人原昌宏發明,許多人喜歡用圍棋排出QR碼的圖案,其實它正是由圍棋發想設計而成。
日媒在QR碼的25周年專訪「QR碼之父」原昌宏,原昌宏現年60歲,原先任職於汽車零件公司DENSO的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而QR碼最初也被運用於豐田汽車的生產管理中。
原昌宏
http://www.hosei.ac.jp/index.html
原昌宏
原 昌宏(はら まさひろ)さん
1957年東京生まれ。
法政二高を経て1980年法政大学工学部電気工学科卒業。同年日本電装株式会社(現: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に入社。1994年にQRコードを開発し、1999年JIS規格、2000年ISO規格に認定。2001年分社化に伴い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に転籍。2004年より現職。2002年R&D 100 Awards(米国)、2004年モバイルプロジェクトアワード最優秀賞、2007年日本イノベータ大賞優秀賞、2012年グッドデザイン賞Best100、2014年欧州発明家賞ポピュラープライズ賞など、受賞歴多数。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茱莉亞羅勃茲

茱莉亞羅勃茲
維基百科介紹:
茱莉亞·費歐娜·羅勃茲(英語:Julia Fiona Roberts,1967年10月28日-),生於美國喬治亞州士麥那的女演員。2001年以《永不妥協》獲得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Quick facts: 國籍, 出生 …

茱莉亞·羅勃茲
Julia Roberts

羅勃茲出席2016年坎納影展

女演員國籍 美國出生Julia Fiona Roberts
1967年10月28日(51歲)
 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職業演員宗教信仰印度教[1]配偶Lyle Lovett(1993年結婚;1995年離婚)
丹尼·莫達(2002年結婚)兒女3親屬艾力克·羅勃茲 (哥哥)
麗莎·羅勃茲·吉蘭(英語:Lisa Roberts Gillan)(姊姊)
艾瑪·羅勃茲(侄女)活躍年代1987年至今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2000年 《永不妥協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2000年 《永不妥協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
1989年 《鋼木蘭》 
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1990年 《麻雀變鳳凰》 
最佳戲劇類電影女主角
2000年 《永不妥協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2000年 《永不妥協


Close

早年生活與家庭


茱莉亞·羅勃茲出生於一個擁有愛爾蘭血統的演藝家庭,父母沃爾特·佳迪·羅勃茲與貝蒂·盧·貝蒂努斯都是演員,因此三個子女也相繼踏上演藝之路。茱莉亞小時候跟哥哥艾力克·羅勃茲一樣曾患有口吃。四歲時,父母離異。高中畢業後便搬到紐約和姐姐麗莎·羅伯茨一同實踐追星夢,後來因為他哥哥的幫助使她得到一個演出機會,但兩人關係並不親密。

茱莉亞羅勃茲畢業於亞特蘭大大學新聞學系。

影視事業


1988年,茱莉亞·羅勃茲在《現代灰姑娘》(Mystic Pizza)中的演出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1989年她在《鋼木蘭》(Steel Magnolias)中扮演一位與糖尿病抗爭的新娘,出色的演技為她帶來了第一個奧斯卡提名(最佳女配角)。
1990年《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一片更是使她聞名全世界,也帶來了第二個奧斯卡提名(最佳女主角)。
接下來的《與敵人共枕》(Sleeping with the Enemy)為她帶來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在該片中她扮演一位逃離丈夫重新開始生活的女子。她在1991年出演史匹柏導演的《虎克船長》(Hook)後,有兩年的時間幾乎沒在螢幕上露面。
1993年初,《人物》雜誌封面故事就提問到:「茱莉亞·羅勃茲到底出什麼事了?」


羅勃茲出席2011年翠貝卡影展《Jesus Henry Christ》的首映會。


同年晚些時候,她與丹佐·華盛頓聯袂出演《絕對機密》(The Pelican Brief),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接下來幾年內,她參與的一系列電影都既不叫好又不叫座。1997年她終於時來運轉,出演了《新娘不是我》(My Best Friend's Wedding)。這部浪漫喜劇帶來了極高的票房收入,奠定了羅勃茲票房靈藥的名譽。
2001年她在《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中精湛的演出受到評論家廣泛好評,終於為她帶來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在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中,她扮演了一位沒有受過正式法律教育但堅強果敢的女性,幫助小鎮居民起訴能源巨頭「太平洋煤氣電力公司」的環境污染罪行。

私生活


茱莉亞·羅勃茲的私生活一直為娛樂媒體窮追不捨,後來這種現象便反映在她1999年的電影《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中:她扮演一位好萊塢著名女演員Anna Scott,愛上了一個在倫敦諾丁山開書店的凡夫俗子William Thacker(休·葛蘭扮演)。據說她的這個角色就是茱莉亞的真實寫照,以至於拍攝時有一場戲問起女主角片酬多少,茱莉亞脫口而出「1500萬美元」,而這個數字正好就是她出演這部電影的酬勞。

1991年茱莉亞羅勃茲與演員基佛·蘇德蘭訂婚,但婚禮前幾天取消婚約。後來她與鄉村歌手Lyle Lovett(英語:Lyle Lovett)私奔,兩人1995年離婚。
2000年茱莉亞羅勃茲拍攝《危險情人》(The Mexican)時,在片場認識了攝影師丹尼·莫達(Danny Moder)。2002年7月4日,兩人在茱莉亞·羅勃茲於新墨西哥州Taos的莊園結婚。
2004年拍《瞞天過海2:長驅直入》(Ocean's Twelve)時,她發現她懷上了一對雙胞胎,所以導演和編劇也很巧妙的把這個事件編入故事之中,讓角色變得更有趣。
2004年11月18日茱莉亞產下龍鳳胎,女兒夏素·柏特西亞(Hazel Patricia),兒子賓尼斯·華特(Phinnaeus Walter)。
2007年6月18日產下另一個兒子,亨利·丹尼爾(Henry Daniel)。

評選


在《人物》雜誌公布2005年「五十名全世界最漂亮人物」排行榜中,茱莉亞羅勃茲獲選為封面人物,創下三度榮登這項排行榜封面的最高紀錄。《人物》雜誌主編丹妮兒·杜賓今天上午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茱莉亞羅勃茲今年獲選為「五十名全世界最漂亮人物」特輯封面人物的最主要原因是,她產下龍鳳胎雙胞胎升格當媽媽之後,「臉龐散發出一股自然的母性魅力」,使得原本就漂亮的這位女星更加美麗動人。這是三十七歲的茱莉亞羅勃茲第九度入選「五十名全世界最漂亮人物」排行榜,與今年同樣也榜上有名的哈莉·貝瑞打成平手。羅勃茲這次也是第三度登上這份《人物》雜誌排行榜的封面,創下無人能比的紀錄。

2010年最新一期《人物》雜誌公布「世界最漂亮人物」排行榜,茱莉亞羅勃茲再次獲選為封面人物。打破了自己早前的記錄,第四次登上了該排行榜的首位(這已經是她入圍第12次),亦曾被評為好萊塢最有權勢的人物;在《福布斯》雜誌的「百人權勢榜」中處於第12位,是好萊塢片酬最高的女星,接拍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的片酬高達2500萬美元。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警界尋人高手人名錄

警界尋人高手人名錄
蔡淑女尋465件,無名屍96具,海山分局防治組巡佐。
王閔南於2007年尋找600多件,板橋分局防治組警員。
吳孟宇7年內尋400人,麻豆派出所巡佐。
<20190526W7中午12:00至13:00P117台灣HD綜合台之大雲時堂第31集李四端>

黄麗群

黄麗群
博客來介紹:
黃麗群

  生於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金鼎獎等。散文作品連續七年入選台灣九歌年度散文選,另亦入選台灣飲食文選、九歌年度小說選等。著有散文集《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小說集《海邊的房間》,採訪傳記作品《寂境:看見郭英聲》等。
天下文化介紹:
作家,小說創作曾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短篇小說首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二獎(首獎從缺)等,並出版散文集如《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
林榮三文學獎
維基百科介紹:

第六屆:2010年


短篇小說獎:


首獎-從缺 二獎-黃麗群〈卜算子〉、二獎-米果〈天堂密碼〉、三獎-洪茲盈〈末班夜車〉

陳博臻
一九九二年生,嘉義人。論文寫不完的厭世研究生,現就讀政大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維吉尼亞吳爾芙

維吉尼亞吳爾芙
維基百科介紹:
維吉尼亞·吳爾芙(英語: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在一戰與二戰的戰間期,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奧蘭多》,散文《屬於自己的房間》等,其中的名言指出,女人必須有她自己的一點收入及獨立的房間。

Quick facts: 出生, 逝世 …

維吉尼亞·吳爾芙
Virginia Woolf出生1882年1月25日
 英國米德塞克斯郡肯辛頓
( 今屬於大倫敦 )逝世1941年3月28日(59歲)
 英國東薩塞克斯郡雷威斯職業小說家、散文家、批評家國籍英國母校倫敦國王學院配偶倫納德·吳爾芙(英語:Leonard Woolf)(1880-1969)受影響於喬治·艾略特、列夫·托爾斯泰、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施影響於麥可·康寧漢、希爾維亞·普拉斯、伊恩·麥克尤恩

Close

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母親茱莉亞·史蒂芬的肖像照片,拍攝者是茱莉亞・瑪格麗特・卡美隆

早年生活

1882年1月25日,維吉尼亞於倫敦出生,當時她的父母給她取名阿德琳(Adeline)。截至她結婚前都叫阿德琳·維吉尼亞·史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
而她的父母雙方都曾喪偶,所以吳爾芙與她的異母/異父兄弟姐妹住在一起,整個家庭跨三宗婚姻。她的父親是當時顯赫的編輯萊斯利·史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也是文學評論家及傳記作者。他的亡妻為薩克雷的幼女,因此,他與很多文學名士都有往來,包括亨利·詹姆斯、丁尼生及托馬斯·哈代。吳爾芙的母親是一個美人,曾為前拉斐爾派的畫家愛德華·波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擔任模特。吳爾芙跟隨父母住在倫敦市區,那裏鄰近海德公園。另外,她的早年教育由父母在家指導完成。
1895年,她的母親突然離世。2年後,同母異父的姐姐Stella去世,15歲的艾德琳因此遭受若干次精神崩潰。
1897至1901年間,艾德琳於倫敦國王學院接受古希臘、拉丁語、德語及歷史教育。後來在自傳《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異父的哥哥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性侵的遭遇。1904年,父親萊斯利·史蒂芬爵士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後來她們和幾位朋友創立了布盧姆茨伯里派文人團體。她在1905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最初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

婚後以及著作

1912年,和公務員兼政治理論家倫納德·吳爾芙(英語:Leonard Woolf)結婚。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出版,其後作品都深受評論界和讀者喜愛。大部分作品是由自己和其丈夫成立的「賀加斯岀版」(Hogarth Press) 推岀。
吳爾芙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先鋒;不過她本人並不喜歡某些現代主義作者,如喬伊斯。她對英語語言革新良多,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的潛意識。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稱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新至今仍有影響。二戰後她的聲望有所下降,但隨著70年代女權主義的興起,她又成為文學界關注的對象。
吳爾芙患有嚴重的憂鬱症,她曾在1936年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及:「永不要相信我的信,不騙你,寫這信之前我徹夜未眠,瞪著一瓶三氯乙醛,喃喃說著不能、不要,你不能飲。」1941年3月28日,她在自己的口袋裡裝滿了石頭之後,投入了位於羅德麥爾(Rodmell)她家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自盡,留下了給丈夫的遺書。吳爾芙與詹姆斯·喬伊斯同年出生,又同年死去,兩人又同是意識流的代表作家。

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

最近關於吳爾芙的研究大多關注於三個方向:女權主義、同性戀傾向及憂鬱症病史。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 1997 年 Eileen Barrett 和 Patricia Cramer 所著的一系列文學批評:《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麗莎白·泰勒曾主演的電影《靈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這部影片的名字,卻和 Virginia Woolf 沒有絲毫關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國童謠,名為「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
在 2002 年,出現了一部以吳爾芙在寫《達洛維夫人》期間故事為題材的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提名,最後沒有獲獎。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這部電影取材於普利茲獎得主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1998 年的同名小說。電影名字「The Hours」是吳爾芙在創作期間為《達洛維夫人》所起的暫時名字。不過有些研究吳爾芙的學者對吳爾芙在影片中的形像非常不滿。

紀念

2018年1月25日,Google以其首頁的Doodle紀念吳爾芙的136歲冥誕[1]。

作品

更詳盡的列表見en:Bibliography of Virginia Woolf。

[2]

小說

出航(The Voyage Out,1915年)

夜與日(Night and Day,1919年)

雅各的房間(Jacob's Room,1920年)

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1925年)

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年)

奧蘭多(Orlando: a Biography,1928年)

海浪(The Waves,1931年)

歲月(The Years,1937年)

幕間(Between the Acts,1941年)

短篇小說集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

Kew Gardens (short story)(1919)

Monday or Tuesday (1921)

A Haunted House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1944)

Mrs Dalloway's Party (1973)

The Complete Shorter Fiction(1985)

Carlyle's House and Other Sketches(2003)

隨筆

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

普通讀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普通讀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三個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

羅傑·弗萊傳記(Roger Fry: A Biography,1940年)

飛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1942年)

瞬間及其它隨筆(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1948年)

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

現代小說(Modern Fiction,1919年)

自傳

Virginia Woolf published three books to which she gave the subtitle "A Biography":

Orlando: A Biography(1928, usually characterised as a novelinspired by the life of Vita Sackville-West)

Flush: A Biography(1933, more explicitly cross-genre: fiction a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ale by Flush, a dog; non-fiction in the sense of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owner of the dog,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reprinted in 2005 by Persephone Books

Roger Fry: A Biography(1940, usually characterised as non-fiction, however: "[Woolf's] novelistic skills worked against her talent as a biographer, for her impressionistic observations jostled uncomfortably with the simultaneous need to marshal a multitude of facts."[3])

非小說

Modern Fiction(1919)

The Common Reader (1925)

A Room of One's Own(1929)

On Being Ill(1930)

The London Scene (1931)

The Common Reader: Second Series (1932)

Three Guineas(1938)

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1942)

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7)

The Captain's Death Bed And Other Essays(1950)

Granite and Rainbow (1958)

Books and Portraits (1978)

Women And Writing (1979)

Collected Essays (six volumes)

戲劇

Freshwater: A Comedy(performed in 1923, revised in 1935, and published in 1976)

翻譯作品

Stavrogin's Confession & the Plan of 'The Life of a Great Sinner, from the notes of Fyodor Dostoevsky, translated in partnership with S. S. Koteliansky(1922)

自傳式寫作及日記

A Writer's Diary(1953)—Extracts from the complete diary

Moments of Being (1976)

A Moment's Liberty: the shorter diary(1990)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five volumes)—Diary of Virginia Woolf from 1915 to 1941

Passionate Apprentice: The Early Journals, 1897–1909(1990)

Travels With Virginia Woolf(1993)—Greek travel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edited by Jan Morris

The Platform of Time: Memoirs of Family and Friends, Expanded Edition, edited by S. P. Rosenbaum (London, Hesperus, 2008)

書信

Congenial Spirits: The Selected Letters(1993)

The Letters of Virginia Woolf 1888–1941 (six volumes, 1975–1980)

Paper Darts: The Illustrated Letters of Virginia Woolf(1991)



Selections Autobiographical and Imaginative from the Works of George Gissing ed. Alfred C. Gissing,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Virginia Woolf (London & New York, 1929)


相冊



參考文獻


More information: Tap to expand…


延伸閱讀


傳記

Bell, Quentin. Virginia Woolf: a Biography. Vol. I: Virginia Stephen 1882 to 1912.London: Hogarth Press. 1972.


Bell, Quentin. Virginia Woolf: a Biography. Vol. II: Virginia Woolf 1912 to 1941.London: Hogarth Press. 1972.


Bell, Quentin. Virginia Woolf: A Biography. Rev.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96.


Bennett, Maxwell. Virginia Woolf and Neuropsychiatry.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2013.


Briggs, Julia. Virginia Woolf: An Inner Life. Orlando, FL: Harcourt, 2006. ISBN 0-15-603229-5.


Caramago, Thomas D. The Flight of the Mind: Virginia Woolf's Art and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Curtis, Anthony. "Virginia Woolf: Bloomsbury & Beyond", Haus Books, 2006.


Dalsimer, Katherine. Virginia Woolf: Becoming a Writ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300-09208-3.


Dally, Peter. 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Manic Depression and the Life of Virginia Woolf. 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2001.


Dunn, Jane. A Very Close Conspiracy: Vanessa Bell and Virginia Woolf. Boston: Little, Brown, 1990.


Holtby, Winifred. Virginia Woolf: a critical memoir. London: Bloomsbury. 2007 [1932]. ISBN 9780826494436. 已忽略未知參數|author&link= (幫助)


Gordon, Lyndall. Virginia Woolf: A Writer's Life. New York: Norton, 1984.


Gruber, Ruth. Virginia Woolf: The Will to Create as a Woman. New York: Carroll & Graf, 2005.


Forrester, Viviane. Virginia Woolf: A Portrait. United Stat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0231153562


King, James. Virginia Woolf. New York: Norton, 1994.


Leaska, Mitchell. Granite and Rainbow: The Hidden Life of Virginia Woolf.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8.


Lee, Hermione. Virginia Woolf. New York: Knopf, 1997.


Nicolson, Nigel. Virginia Woolf. New York: Penguin, 2000.


Poole, Roger. The Unknown Virginia Woolf.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Reid, Panthea. Art and Affection: A Life of Virginia Woolf.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Rosenman, Ellen Bayuk. The Invisible Presence: Virginia Woolf and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6.


Szasz, Thomas. "My Madness Saved Me": The Madness and Marriage of Virginia Woolf. New Brunswick, NJ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6.


文學主題

Blair, Emily. Virginia Woolf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Domestic Novel.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7. ISBN 0-7914-7119-5.


Dalgarno, Emily. Virginia Woolf and the Visible World.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0-521-03360-8.


DeSalvo, Louise. Virginia Woolf: The Impact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on Her Life and Work. Boston: Little, Brown, 1989.


Goldman, Jane. The Feminist Aesthetics of Virginia Woolf.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521-79458-7.


Hussey, Mark. Virginia Woolf and War. Syracuse: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0-8156-2537-5.


Miller, C. Ruth. Virginia Woolf: The Frames of Art and Lif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8. ISBN 0-333-44880-4.


Paul, Janis M. The Victorian Heritage of Virginia Woolf: The External World in Her Novels.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88. ISBN 0-937664-73-1.


Transue, Pamela J. Virginia Woolf and the Politics of Styl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6. ISBN 0-88706-286-5.


其它

Bishop, Edward. A Virginia Woolf Chronology. Boston: G. K. Hall, 1989.


Hall, Sarah M.. The Bedside, Bathtub and Armchair Companion to Virginia Woolf and Bloomsbury.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2007.


Jaillant, Lise. 『Classics behind Plate Glass』: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Uniform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Virginia Woolf, in Cheap Modernism: Expanding Markets, Publishers' Series and the Avant-Garde (Edinburgh UP, 2017).


Sellers, Susan. Vanessa & Virgini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9.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維吉尼亞·吳爾芙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維吉尼亞·吳爾芙


維吉尼亞·吳爾夫WorldCat聯合目錄內的著作和相關文獻


耶魯現代實驗室維吉尼亞·吳爾芙傳記


維吉尼亞·吳爾芙的BBC廣播(1937年4月29日)'Words Fail Me'


維吉尼亞·吳爾芙,柯南道爾,和其他罕見的錄音


Monk's House information at the National Trust


在維多利亞大學圖書館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收藏


The Legacy,全文和音頻文件


The Searchlight,完整的文字和音頻文件

陳立飛

陳立飛

作家,1987年8月10日出生,自稱最會寫職場的金融大叔,混跡創投圈的職場墨客,著有《優秀的人,都敢對自己下狠手》

博客來介紹:
▍寫作不是文學,寫作是心理學。
  這個時代,只要你有好的觀點、專業、內容,
  就有可能被全世界看到你的才華。▍
陳立飛(Spenser)
 
  百萬微信訂閱公眾號「Spenser」創始人,香港知名自媒體人。原為英文老師,到香港後成為一名金融從業者,靠公眾號寫作,不到三十歲便能在高房價的香港買房,並在「得到」線上平台開設知識付費課程,其寫作課影響數萬名學員,實現個人財富和影響力的跳級成長。
 
  寫過多篇百萬閱讀量的爆款文,比如〈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你和頭等艙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著有《優秀的人,都敢對自己下狠手》、《如何循序漸進撐起自己的野心》等書。
 
  微信公眾號|Spenser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京町子

京町子
H:羅生門1950的女主角。20190512W7往生。京町子(京マチ子)驚傳心臟衰竭病逝,享耆壽95歲。
維基百科介紹:
京町子(日語:京 マチ子,1924年3月25日-2019年5月12日[1]),本名矢野元子,日本女演員,出生於大阪。京町子本為日本傳統歌舞演員,也出演過多部電影、電視劇和舞台劇。

Quick facts: 本名, 原文名 …

京町子

京町子於《楊貴妃》中的劇照

女演員本名矢野元子
やの もとこ原文名京 マチ子羅馬拼音Kyō Machiko國籍 日本民族大和族出生1924年3月25日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逝世2019年5月12日(95歲)
 日本東京都職業藝人語言日語代表作品《羅生門》活躍年代1942年 - 至今相關團體大阪松竹歌劇団

獎項

女優演技賞(1950) 
女優主演賞(1964)
會長特別獎(1995) 
紫綬褒章
寶冠章

Close

Quick facts: 日語原文, 假名…

日語寫法日語原文京 マチ子假名きょう まちこ平文式羅馬字Kyō Machiko

Close

京町子 《秋月茶室》劇照

生平

京町子5歲時父親失蹤,由母親和祖母撫養長大。雖然她曾與大映電影公司社長永田雅一傳出戀愛的傳聞,但是至今依然獨身。京町子於1942年進入大阪松竹歌劇團擔任演員,1949年進入大映電影公司開始拍攝電影,與若尾文子、山本富士子成為大映電影公司的招牌。京町子於1950年在黑澤明導演名作《羅生門》中擔任女主角,從此成為國際明星。京町子在1956年日美合拍電影《秋月茶室》中出演女主角,與馬龍·白蘭度和格倫·福特共同演出,並獲得美國金球獎喜劇/音樂類最佳女演員獎提名。京町子從1960至1970年代參與多部重要電影拍攝,1971大映公司破產後主要出演電視劇集和舞台劇。
她於1987年獲得日本政府授予紫綬褒章。年過八十歲的京町子仍在參與日本傳統歌舞劇的演出,2006年出演《女人們的忠臣藏》。京町子至今已經演出過九十幾部電影[2]。
2019年5月12日,京町子因心臟衰竭在東京都內醫院逝世,享壽95歲[1]。

重要作品

電影

羅生門(1950年) 導演:黑澤明

源氏物語(1951年) 導演:吉村公三郎

地獄門(1953年)導演:衣笠貞之助

雨月物語(1953年) 導演:溝口健二

秋月茶室(1953年) 導演:丹尼爾·曼

楊貴妃(1955年) 導演:溝口健二

鍵(1959年) 導演:市川崑

浮草(1959年) 導演:小津安二郎

千羽鶴(1969年) 導演:增村保造

電視劇

花之亂(1994年) NHK大河劇

元祿繚亂(1999年) NHK大河劇

舞台劇

黃昏

參考資料

More information: Tap to expand…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京町子

Machiko Kyō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Photo gallery: Machiko Kyo in Japanese Film-fan Magazines of the 1950s